[实用新型]一种双工位插拔式接线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56723.5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090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蒲新明;刘阳;于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瑞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9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片 双工位 插拔式接线端子 本实用新型 插头固定器 插接腔 绝缘件 母扣 结构工艺性 端子结构 配套插头 螺钉 安装槽 插拔式 桥接件 压线框 固联 折弯 侧面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工位插拔式接线端子,包括绝缘件Ⅰ(1)、绝缘件Ⅱ(2)、导电片(3)、压线框(4)和螺钉(5)。导电片(3)上设置有分支Ⅰ(11)和分支Ⅱ(12),其中分支Ⅰ(11)借助于“U”型折弯(16)而实现。在导电片(3)两个分支所在的插接腔Ⅰ(13)和插接腔Ⅱ(14)靠近桥接件安装槽(15)的侧面上设置有插头固定器母扣Ⅰ(27)和插头固定器母扣Ⅱ(28),用以固联配套插头。与现有的双工位插拔式端子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端子结构尺寸更小、结构工艺性更优良、成本更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连接产品的设计及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工位插拔式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插拔式接线端子和插头配合使用,其接线方式灵活、方便、快捷,因此,该类端子在国内外电联产品市场越来越受到客户的青睐。
目前,市场上用得最多的插拔式端子主要为单工位插拔式端子,即一侧采用插头插接的方式连接,主要作为出线端,而另一侧则采用除插头插接以外的其他方式连接,如螺钉式压接等,主要作为进线端。从其进出线接线方式可以看出,这种插拔式端子的使用灵活性并不高。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进线端和出线端都采用插拔式接线方式这一需求屡见不鲜,因此双工位插拔式接线端子不久必定会占领插拔式接线端子的主导市场。
尽管双工位插拔式接线端子目前已经开始流行,但通过调研现有的双工位插拔式端子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插拔式端子-插头固定钩的使用,整个端子过宽,不仅使得端子成本过高,而且常常不能满足客户对安装空间的特殊限定。其次,端子导电片结构复杂,使得导电片和端子绝缘件的工艺性差,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弥补现有双工位接线端子的不足,提出一种简单、便捷、工艺性优良且成本低廉的双工位插拔式接线端子。
一种双工位插拔式接线端子,包括绝缘件Ⅰ、绝缘件Ⅱ、导电片、压线框和螺钉。其中,导电片上设置有分支Ⅰ和分支Ⅱ,在分支Ⅰ所在的插头插接腔Ⅰ靠近桥接件安装槽的一侧设有插头固定器母扣Ⅰ,在分支Ⅱ所在的插头插接腔Ⅱ靠近桥接件安装槽的一侧设有插头固定器母扣Ⅱ,插头插接腔Ⅰ和插头插接腔Ⅱ相对于桥接件安装槽对称。插头固定器母扣和插头上固定器上的公扣配合,将插头固联于端子,以防止插头脱出。
优选的,导电片的分支Ⅰ处设置有“U”型折弯,进而可靠的解决了难以在一根导电片上得到两个90°折弯分支的问题。
优选的,绝缘件Ⅰ上设置有“U”型折弯安装槽Ⅰ,绝缘件Ⅱ上设置有“U”型折弯安装槽Ⅱ,以适应导电片分支Ⅰ处的 “U”型折弯。
优选的,插头插接腔Ⅰ由绝缘件Ⅰ上的矩形插接槽Ⅰ和绝缘件Ⅱ上的矩形插接槽Ⅲ组成,插头插接腔Ⅱ由绝缘件Ⅰ上的矩形插接槽Ⅱ和绝缘件Ⅱ上的矩形插接槽Ⅳ组成。
优选的,插头固定器母扣Ⅰ由绝缘件Ⅰ上的矩形开口槽Ⅰ和绝缘件Ⅱ上的矩形开口槽Ⅲ组成,插头固定器母扣Ⅱ由绝缘件Ⅰ上的矩形开口槽Ⅱ和绝缘件Ⅱ上的矩形开口槽Ⅳ组成。
优选的,在插头固定器母扣Ⅰ的入口处设置有导向斜面Ⅰ,在插头固定器母扣Ⅱ的入口处设置有导向斜面Ⅱ,确保插头插入时固定器上的公扣能顺利地卡入母扣,同时使得插头固定器公扣和母扣更容易脱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将插头固定器母扣设置在端子内部,将桥接件安装槽设置在两个插头插接腔的正中央,大大减小了端子的宽度,进而节约了端子的用料成本;彻底抛弃了采用固定钩固定插头和端子的方式,减小了整个装配体的安装空间;采用“U”型折弯的方式解决了难以在一根导电片上得到两个90°折弯分支的问题,这种方式保证了该导电片良好的工艺性,进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接线端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瑞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瑞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567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