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和釜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05563.1 | 申请日: | 201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40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朱玉彪;王建文;叶国丰;欧阳勇;李胜明;张义刚;彭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昌兴越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B01J4/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43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入料管 喷头 螺旋形流道 釜体 釜体顶端 出料管 倒锥形 回流管 中和釜 碱液 本实用新型 碱液输送管 连续化生产 流量调节阀 圆柱形釜体 反应效率 釜体侧壁 釜体内壁 釜体内部 系统运行 中和反应 出口轴 出料阀 回流泵 喷雾状 锥尖处 散热 底端 外排 相切 下行 流出 中和 穿过 达标 流动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和釜,包括圆柱形釜体,釜体侧壁设有入料管,入料管出口轴向与釜体横截面圆相切,入料管出口下方设有呈倒锥形的螺旋形流道,使液体从釜体内壁沿螺旋形流道螺旋下行至锥尖处而后流出;釜体顶端设有喷头,喷头位于釜体内部,喷头顶部连接有穿过釜体顶端的碱液输送管;釜体底部为倒锥形,釜体底端设有出料管;出料管上依次设有回流管和出料阀;回流管上依次设有pH计、回流泵和流量调节阀。沿螺旋形流道流动的物料与喷雾状的碱液接触中和,此种方式极大的增大了二者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反应效率,碱液缓慢加入有利于散热,而pH未达标的物料重新回流至入料管参与中和反应,直到系统运行稳定,即可连续外排,从而实现连续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生产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中和反应的反应釜。
背景技术
水解法制备水解硅油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含酸的产物,需利用配制好的碱性溶液进行中和再进行油水分离步骤,最终得到合格的产物。然而,此产物为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中和反应过程中很难与碱性溶液混合均匀,为达到中和反应的效果,必须延长中和反应时间且不断搅拌,无法实现连续化生产。故而需要一种易使油状液体与碳酸钠溶液快速混合的中和釜,以实现连续化生产。此外,中和反应多为放热反应,控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控制其反应温度也十分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和釜,其增大了碳酸钠溶液与含酸油状产物的接触面积,极大的提高了二者混合的速度,因碱液为逐渐加入而控制了反应的剧烈程度,并有利于散热,并且将未达标产物重新循环参与中和反应,经调节稳定后即可实现连续化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中和釜,包括圆柱形釜体,釜体侧壁设有入料管,入料管伸入釜体后紧贴釜体内侧壁弯折,且弯折段的出口轴向与釜体横截面圆相切,使进入的待中和物料沿釜体内壁环向流动,入料管出口下方的釜体上设有相承接的螺旋形流道,螺旋形流道呈倒锥形,使液体从釜体内壁沿螺旋形流道螺旋下行流至锥尖处而后流出螺旋形流道;釜体顶端设有喷头,喷头位于釜体内部,喷头顶部设有穿过釜体顶端的碱液输送管,该碱液输送管连接至高位碱液储存槽;釜体底部为倒锥形,釜体底端设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依次设有回流管和出料阀;所述回流管上依次设有pH计、回流泵和流量调节阀。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沿螺旋形流道流动的物料与喷雾状的碱液接触发生中和反应,此种方式极大的增大了二者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反应效率,因碱液为逐渐加入待中和物料而控制了反应的剧烈程度,并有利于散热,而经pH计检测pH值未达标的物料重新回流至入料管参与中和反应,直到系统运行稳定,即可连续外排,从而实现连续化生产,而釜体底部的锥形结构也使釜体内容物可完全排出,避免残留。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和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形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搅拌叶、搅拌轴、螺旋翅片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架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力调节管及二氧化碳吸收池设置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釜体1、入料管2、出料管3、螺旋形流道4、喷头5、碱液输送管6、出料阀7、pH计8、回流泵9、流量调节阀10、冷却管11、旋转架12、搅拌叶13、搅拌轴14、齿轮15、螺旋翅片16、电机17、压力调节管18、单向阀19、二氧化碳吸收池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昌兴越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宜昌兴越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055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化工反应罐多功能支架
- 下一篇:一种基于醛基二氟胡椒环制备的搪玻璃反应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