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在噪声环境下取得高性噪比自身语音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95630.6 | 申请日: | 2018-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09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张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爱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3/00 | 分类号: | H04B13/00;H04B1/38;G10L1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松海 |
地址: | 310013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控制器 拾音器 骨导 噪声环境 无线发射接收单元 本实用新型 外壳内部 语音 凸起 电信号输出 外表面具 振动信号 装置佩戴 电连接 外耳道 颅骨 骨部 内壁 传导 紧贴 佩戴 存储 输出 说话 转换 通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在噪声环境下取得高性噪比自身语音的装置,包括外壳、骨导拾音器和微控制器,骨导拾音器和微控制器位于外壳内部,骨导拾音器和微控制器电连接,骨导拾音器和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与所述的固定连接相应的外壳的外表面具有凸起,所述的装置佩戴时,所述的凸起用于紧贴外耳道骨部,骨导拾音器把佩戴者说话时经下颚骨和颅骨传导的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到微控制器中进行处理后存储或输出。所述的外壳内部进一步设有无线发射接收单元,与微控制器相连。本实用新型可在嘈杂噪声环境下取得高性噪比自身语音,具有无线发射接收单元时也可实现高质量通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音采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噪声环境下取得高性噪比自身语音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通常的声音采集有气导和骨导两种方式。气导的方式是用麦克风、咪头、话筒等采集的。骨传导即声音通过固体传递,如人体的头骨,耳廓软骨,直接将振动传递到耳蜗,从而达到传递声音的效果。传到听觉神经而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气导方式采集的声音信号受环境和设备性能影响很大,气导式麦克风无选择性地传输环境声音,在采集的信号中夹杂很多没用的杂音或干扰信号,需要通过其它的软硬件手段进行降噪放大处理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干净的有用声音信号。骨导方式通过身体的头骨、颌骨传导采集声音信号就受环境杂音影响小很多。目前骨导拾音器都是通过紧贴在人的颈部、耳外部、头盖骨等处,不美观、不方便、不舒适。
声纹识别技术已经在一些地方应用,例如门禁、银行安保等。声纹识别方法包括:获取麦克风采集到的声音信号,获取声音信号的声纹特征;将声纹特征与存储的样本声纹特征进行匹配。但是这种技术的安全性还是存在安全风险,通过非法录制目标对象的声音并轻易的拼凑在一起,就能够骗过声纹识别系统解锁,即便是在喧嚣的环境中录制目标对象的声音也能骗过声纹识别系统解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噪声环境下取得高性噪比自身语音的装置。
一种在噪声环境下取得高性噪比自身语音的装置,包括外壳、骨导拾音器和微控制器,骨导拾音器和微控制器位于外壳内部,骨导拾音器和微控制器电连接,骨导拾音器和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与所述的固定连接相应的外壳的外表面具有凸起,所述的装置佩戴时,所述的凸起用于紧贴外耳道骨部,骨导拾音器把佩戴者说话时经下颚骨和颅骨传导的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到微控制器中进行处理后存储或输出。
所述的装置,佩戴在人耳外耳道。
所述的外壳根据符合统计规律的耳道取耳印模,或者个性化的根据佩戴者的耳道取耳印模,再根据耳印模制作出外壳。
所述的外壳内部进一步设有无线发射接收单元,与微控制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可以避开外部环境的干扰,采集到佩戴者自己高信噪比的语音,尤其适用于高安全系数的声纹识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骨导拾音器1、微控制器2、外壳3、凸起4、外耳道骨部5、无线发射接收单元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在噪声环境下取得高性噪比自身语音的装置,包括外壳、骨导拾音器和微控制器,骨导拾音器和微控制器位于外壳内部,骨导拾音器和微控制器电连接,骨导拾音器和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与所述的固定连接相应的外壳的外表面具有凸起,所述的装置佩戴时,所述的凸起用于紧贴外耳道骨部,骨导拾音器把佩戴者说话时经下颚骨和颅骨传导的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到微控制器中进行处理后存储或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爱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爱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956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