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灌注桩桩端后压浆的复合式灌浆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91045.9 | 申请日: | 2018-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727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胡连超;叶雨山;韩彦舟;景玉婷;李恒达;刘建;陈劲松;李享达;王刚;马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 |
代理公司: | 郑州博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7 | 代理人: | 伍俊慧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浆管 注浆孔 外套管 竖向 内套管 灌注桩 后压浆 套管 复合式 下端部 桩端 无缝钢管 高压浆液 滑动配合 滑动套接 接头连接 外部套管 轴向运动 槽配合 上端部 限位柱 腔室 位柱 挤压 配合 保证 | ||
一种用于灌注桩桩端后压浆的复合式灌浆管,包括竖向灌浆管,竖向灌浆管上端部连接有无缝钢管,竖向灌浆管下端部连接有接头,接头连接底部灌浆管,竖向灌浆管上设有注浆孔,竖向灌浆管上滑动套接有位于注浆孔外侧的套管,套管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外套管和内套管滑动配合,注浆孔下侧设有限位柱,外套管下端部设有与限位柱配合的U形通槽,外套管内部设有槽,内套管内部设有槽,外套管内部的槽和内套管内部的槽配合形成一个包含注浆孔的腔室;通过灌浆管注浆孔流入到外侧的套管内部的高压浆液挤压外部套管沿灌浆管轴向运动分离,实现注浆孔的保护,使得灌注桩后压浆的质量得以保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行业桩工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灌注桩桩端后压浆的复合式灌浆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快速发展,对于地基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灌注桩是业内经常使用的打地基技术。灌注桩在成孔时容易造成周边土体应力松弛,降低了桩侧周边摩阻力;在掏渣过程中,很难将桩底虚土全部清除,由于桩底虚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桩端承载力。通过后压浆技术可以有效的加强灌注桩与周围土地的结合,大大提高灌注桩地基的桩端承载力和稳固性。目前,常规的灌注桩后压浆是采用2-3根竖向压浆管对称布置在钢筋笼内侧,并焊接或者用扎丝固定到钢筋笼上;同时在灌浆管底端侧,钻若干个孔径4-6mm注浆口。在灌浆管管侧将注浆孔用图钉或钢珠堵住,然后用自行车内胎等橡胶材料包裹密封起来;但是对灌注桩桩底进行后压浆施工时,往往由于桩底桩侧尖锐硬物较多,自行车内胎等橡胶材料较软,起包裹作用的自行车内胎等材料易被尖锐的石子划破,导致图钉、钢珠掉落,出现个别注浆口被砂砾、石屑等杂物堵塞,导致后压浆注浆时打不开注浆孔,桩端形不成理想的胶结体,进而导致灌注桩承载力达不到施工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灌注桩桩端后压浆的复合式灌浆管,有效的解决了由于灌浆管注浆孔密封效果差、易堵塞,导致桩端形不成理想的胶结体,进而导致灌注桩承载力达不到施工标准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竖向灌浆管,竖向灌浆管上端部连接有无缝钢管,竖向灌浆管下端部连接有接头,接头连接底部灌浆管,竖向灌浆管上设有注浆孔,竖向灌浆管上滑动套接有位于注浆孔外侧的套管,套管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外套管和内套管滑动配合,注浆孔下侧设有限位柱,外套管下端部设有与限位柱配合的U形通槽,外套管内部设有槽,内套管内部设有槽,外套管内部的槽和内套管内部的槽配合形成一个包含注浆孔的腔室。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内套管和外套管复合套在灌浆管注浆孔上,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使用自行车内胎包裹着塞堵注浆孔的图钉、钢珠容易产生的弊端,使得后压浆施工的质量得以保障;2.本实用新型仅需在传统灌浆管注浆孔下焊接限位柱即可,传统灌浆管所需改造成本较小,容易实现;3.灌浆管与内外套管均间隙配合,便于安装;4.内外套管与灌浆管之间设有密封圈密封,可以保证压浆前不会有管外浆液渗入管内,确保了后压浆的质量;5.内套管上部设有螺纹,可以使得其在受内部浆液的力旋转向上时更为快速有效;6.不需要向一个个注浆孔塞钢珠或图钉然后再包裹,提高了施工工人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工作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灌浆管复合套管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灌浆管复合套管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灌浆管复合套管的A-A截面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灌浆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外套管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内套管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910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直径超长组合灌注桩钢筋笼撑架结构
- 下一篇:一种后注浆灌注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