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75125.5 | 申请日: | 201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03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力;孙善文;葛任伟;周进雄;李火生;罗景润;郝文锐;秦晋;张智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7/12 | 分类号: | F16F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杨春 |
地址: | 621908***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冠壳 基本结构单元 组合层 冲击能量吸收 本实用新型 变形过程 可重复 连接柱 变形状态 冲击能量 冲击作用 拉伸作用 排列组合 吸收冲击 吸收能量 向下凹陷 一端连接 正多边形 周边形状 上端 可恢复 中心处 缓冲 边角 多层 变形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包括多层通过弹性变形吸收低速冲击能量的组合层单元,每个组合层单元为多个基本结构单元排列组合形成,基本结构单元包括球冠壳、多个支座、连接柱,球冠壳的周边形状为正多边形,多个支座对应的安装在球冠壳的周边角部下端,球冠壳的中心处上端与连接柱的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受到低速冲击作用时,组合层单元中的多个基本结构单元的球冠壳将向下凹陷,发生弹性变形,变形过程中吸收冲击能量,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形成一种稳定的变形状态,从而通过整个变形过程吸收能量来缓冲、抵御低速冲击的破坏作用;且使用后,在外力的拉伸作用下,可恢复到初始状态,并且能重复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速冲击防护设计领域,具体涉及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冲击大致可分为高速、中速和低速冲击3种;一般,冲击碰撞速度低于几十米/秒时属低速冲击范畴,诸如运载工具的碰撞、高空抛物、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机械撞击、舰船靠岸过程中的碰撞等等都属于低速冲击,其可能给人员或财产造成较广的伤害。低速冲击的破坏作用取决于冲击目标的刚度、材料特性和冲击物的质量和刚度,一般可能引起材料内部或表面的损伤,具有不可恢复性,并且有时不易觉察,其造成的危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高速冲击造成的失效破坏。目前,低速冲击的能量吸收结构或材料利用塑性变形吸能或者阻尼耗能等能量耗散机制广泛应用于人体保护、易碎物品的包装、动力机械、飞行器上的回收装置等的防护,但大部分面临着一次性使用、不可恢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低速冲击防护装置,利用结构的弹性变形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从而缓冲、抵御冲击的破坏作用,并且可重复使用,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包括多层通过弹性变形吸收低速冲击能量的组合层单元,多层组合层单元之间连接关系为:第一组合层单元的吸能端与第二组合层单元的吸能端连接,第二组合层单元的连接端与第三组合层单元的连接端连接,第三组合层单元的吸能端与第四组合层单元的吸能端连接,后面的组合层单元循环连接安装。
具体地,每个组合层单元为多个基本结构单元排列组合形成,基本结构单元包括球冠壳、多个支座、连接柱,球冠壳的周边形状为正多边形,多个支座对应的安装在球冠壳的周边角部下端,球冠壳的中心处上端与连接柱的一端连接。
优选地,组合层单元为多个基本结构单元形成的蜂窝状排列组合结构。
优选地,球冠壳为至少一层。
优选地,数量超过一层的相邻两个球冠壳之间设置有间隙。
优选地,相邻两个球冠壳之间,位于上部的球冠壳的支座与位于下部的球冠壳的角部上端连接,位于下部的球冠壳的连接柱上端与位于上部的球冠壳中心处下端连接。
优选地,球冠壳上围绕其中心均匀环形设置有多个通孔。
优选地,球冠壳上设置有的通孔为正三角形。
优选地,每个组合层单元包括7个基本结构单元,每个基本结构单元的支座为6个,球冠壳的周边形状为正六边形。
优选地,球冠壳、支座和连接柱均采用工程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在受到低速冲击作用时,组合层单元中的多个基本结构单元的球冠壳将向下凹陷,发生弹性变形,变形过程中吸收冲击能量,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形成一种稳定的变形状态,从而通过整个变形过程吸收能量来缓冲、抵御低速冲击的破坏作用;且使用后,在外力的拉伸作用下,可恢复到初始状态,并且能重复使用,因此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751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