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土壤污染治理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67567.5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71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卫东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663000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水槽 净化槽 植株 治理 种植基质 土壤污染治理 本实用新型 单向膜 过水孔 支撑板 黏土层 内壁 从上至下 内壁接触 依次设置 碎石层 陶粒层 吸收水 槽体 氮磷 供氧 外壁 水源 净化 生长 培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污染治理的装置,包括第一治理层和第二治理层,第一治理层设置在第二治理层上方,第一治理层为槽体件,第一治理层包括进水槽和净化槽,进水槽沿第一治理层的内壁设置,净化槽设置在进水槽内,净化槽外壁和进水槽的内壁接触,进水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过水孔,净化槽内设置有种植基质,种植基质上设置有植株,种植基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碎石层、陶粒层、黏土层,植株占净化槽的空间占比为1:6,黏土层的底部设置有单向膜,单向膜下方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过水孔。本实用新型使得生长的植株供氧充足,更好的吸收水中的氮磷物质,在培育好植株的同时,净化了水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土壤污染治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由于其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抗冲击力强、易于维护管理、二次污染少、环境自然景观效果好等特点而受到了广泛欢迎。通常情况下,人工湿地可分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两种,而潜流湿地根据其水流特征又可分为垂直潜流湿地和水平潜流湿地。
人工湿地技术早在1952年就由K.Seidel引进到德国并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荷兰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在此后的数十年期间,人工湿地技术在欧洲、北美等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湿地逐渐进入中国的污水处理,其中,中国的第一个人工湿地系统于1987年在天津建成,与此同时,1989年在北京昌平区建设的表流人工湿地和1990年在广东深圳建立的潜流人工湿地都被视为中国人工湿地技术推广及应用的里程碑。
然而,传统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处理效果较差,表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N和TP处理效率分别为15-30%和28-35%之间,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N和TP的处理分别为35-50%和38-45%之间。同时,人工湿地在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水力负荷低,水力停留时间长,为5-10天,占地面积大,为5-8m2/t等特点亦极大地限制了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范围。针对传统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土壤污染治理装置,其可以通过构建自然曝气内循环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并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以得出该系统在占地面积小、水力停留时间短、水力负荷高的情况下对生活污水中氮、磷的处理效率,从而为改善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与污水处理工程中的运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土壤污染治理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治理层和第二治理层,第一治理层设置在第二治理层上方,第一治理层为槽体件,第一治理层包括进水槽和净化槽,进水槽沿第一治理层的内壁设置,净化槽设置在进水槽内,净化槽外壁和进水槽的内壁接触,进水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过水孔,净化槽内设置有种植基质,种植基质上设置有植株,种植基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碎石层、陶粒层、黏土层,碎石层占净化槽的空间占比至少为1:6;陶粒层和黏土层占净化槽的空间占比至少为2:6和2:6,植株占净化槽的空间占比为1:6,黏土层的底部设置有单向膜,单向膜下方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过水孔;第二治理层也为槽体件,第二治理层的侧面上开设有曝气窗口,曝气窗口至少开设有一处,第二治理层还包括多个旋转水车,旋转水车设置在第二治理层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治理层还包括抽水泵和回收管,抽水泵设置在第二治理层内,抽水泵的进水端连接第二治理层,抽水泵的出水端连接回收管,回收管的一端连接净化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治理层还包括旋转水车电机,旋转水车电机分别与旋转水车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治理层还包括出水龙头,出水龙头设置在第二治理层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植株为湿地栽种植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卫东,未经李卫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675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河道截污净化系统
- 下一篇:生态浮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