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功率高效红外热风加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55845.5 | 申请日: | 201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58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滕三军;李伟;李渊;买建中;杨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昌市红外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3/04 | 分类号: | F24H3/04;F24H9/18;F24H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明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2 | 代理人: | 李艳玲;郭丽娜 |
地址: | 461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 主框架 红外辐射加热 红外热风 出风口 进风口 热风 滑槽 壳体 电热转换效率 加热元件表面 清洁度 方型主框架 便于维修 拆装方便 高湿环境 滑动连接 加热过程 壳体内部 密封风道 内部连通 四周包裹 垂直的 隔热层 耐酸碱 风道 温升 清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红外辐射加热技术领域的一种大功率高效红外热风加热器,旨在解决现有加热器升温速度慢、热风清洁度差的技术问题,该加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方型主框架,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主框架内部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所述主框架的四周包裹有隔热层,并使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一密封风道,所述主框架内侧的一组对面上设有若干与所述风道垂直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红外辐射加热模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便于维修,而且升温速度快,可达到25°C/s的温升速度,加热过程中加热元件表面无氧化,所以热风清洁;本实用新型还耐酸碱,可以在高湿环境下运行,并且电热转换效率高达98%。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辐射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功率高效红外热风加热器。
背景技术
普通风道电加热器使用的发热元件为不锈钢电加热管、电热丝,这种加热方式热效低,升温速度慢,使用温度低,加热过程中加热元件容易氧化,掉皮脱落,热风清洁度差,而且寿命相对较短,也不能在高湿环境下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功率高效红外热风加热器,以解决现有加热器升温速度慢、热风清洁度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大功率高效红外热风加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方型主框架,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主框架内部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所述主框架的四周包裹有隔热层,并使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一密封风道,所述主框架内侧的一组对面上设有若干与所述风道垂直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红外辐射加热模块。
优选的,所述红外辐射加热模块包括副框架、固定板、红外加热光源和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呈“凹”型的本体部以及与本体部的两支脚端部相连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红外加热光源的外型相对应,所述固定板的顶部与所述副框架的一组相对的边框相连,底部与所述本体部相连。
优选的,所述本体部上设有贯穿其两支脚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用于调节两支脚间距的螺栓及螺母。
优选的,相邻两所述红外辐射加热模块中的红外加热光源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主框架由12根不锈钢组成,其内侧的一组对面上以相同间隔平行设有若干型材,相邻两型材的相对面与主框架的内侧面构成所述滑槽。
优选的,所述红外辐射加热模块的两端通过限位板与所述主框架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为氧化铝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红外加热光源为碳纤维电热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便于维修,而且升温速度快,可达到25°C/s的温升速度,加热过程中加热元件表面无氧化,所以热风清洁;本实用新型还耐酸碱,可以在高湿环境下运行,并且电热转换效率高达98%。
2、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隔热层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热量损失,同时红外加热光源的交错设置可最大程度增加其与热风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升温速度。
3、本实用新型中红外加热光源的两端卡接于夹持件内,拆装方便;同时主框架上设有滑槽,红外辐射加热模块整体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整体拆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主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红外辐射加热模块的主视图;
图4为红外辐射加热模块的后视图;
图5为图3中的A-A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昌市红外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许昌市红外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558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