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隐形咬胶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32941.8 | 申请日: | 2018-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76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彭菊香;杨航;李春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菊香 |
主分类号: | A61C7/00 | 分类号: | A61C7/00;A61C7/08;A61C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8 | 代理人: | 段泽贤 |
地址: | 550005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径向通孔 胶棒 咬胶 一端设置 牵引索 本实用新型 可拆卸连接 圆柱形结构 有效维护 挂钩头 凹台 外部 | ||
一种隐形咬胶,其包括胶棒和牵引索,所述胶棒为圆柱形结构,所述胶棒设置有径向通孔,所述径向通孔的一端设置有一个T形凹台,所述牵引索的索身的一端设置有T形头,另一端设置有环状挂钩头,所述径向通孔的直径为所述索身的直径的1.5‑2倍,所述牵引索通过所述径向通孔与所述胶棒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隐形咬胶,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有效维护患者使用咬胶时的外部形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正畸辅助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使用时没有过于明显迹象的隐形咬胶。
背景技术
咬胶,是一种专门针对隐形矫治配套生产的硅胶棒,适当的咬咬胶可以让牙套与牙齿更为贴合,更重要的是实现正畸力系统的平衡。因为隐形牙套厚度的原因容易产生后牙压低的情况,通过前牙咬胶产生的跷跷板效应,可以使全口牙套贴合,防止后牙空咬。这样,摘下牙套后,就不会出现矫正中后牙咬不实的情况。同时使用咬胶也可以避免牙套脸的出现。
咬胶的使用过程通常为:用手将隐形牙套就位后,拿住咬胶的一端,将另一端放入口中轻咬,从口腔一边到另外一边,确保每个牙齿都被咬到。一般佩戴新的牙套,前三到五天每次佩戴牙套使用咬胶咬3到5分钟,三到五天后可减少咬胶使用时间,但要咬到确保牙套就位、贴合。
现有的咬胶棒通常采用如中国专利CN205019180U所提供的用于牙套佩戴的咬胶棒的类似结构,也就是说,现有的咬胶棒通常只是简单的由诸如聚丙烯这样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圆柱状结构。这种结构在使用时通常只有比较少的部位能与牙齿的咬合部位接触,因此一方面难以辅助透明牙套定位,另一方面由于仅有少部分结构频繁受力,从而容易造成在大部分结构还正常的情况下,由于频繁受力部位的疲劳寿命过期,而丧失功能。
对于成年人,由于咬胶的使用通常需要手持配合,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影响患者使用时的整体形象。
中国专利CN206534715U提供了一种具有实行U形结构的正畸用咬胶棒,其可不需患者手持使用,完全没入患者口腔,通过患者自身调整来控制咬胶的位置,但对于儿童,其难以放置儿童吞咽造成误吞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隐形咬胶,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隐形咬胶,其包括胶棒和牵引索,所述胶棒为圆柱形结构,所述胶棒设置有径向通孔,所述径向通孔的一端设置有一个T形凹台,所述牵引索的索身的一端设置有T形头,另一端设置有环状挂钩头,所述径向通孔的直径为所述索身的直径的1.5-2倍,所述牵引索通过所述径向通孔与所述胶棒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胶棒的长度设置为15-40mm,直径设置为10-20mm。
优选地,所述索身由内部的金属丝和包裹在外的硅胶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环状挂钩头进一步与患者佩戴在面部的口罩的系带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隐形咬胶,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有效维护患者使用咬胶时的外部形象。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一种隐形咬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牵引索的索身的剖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胶棒的立体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菊香,未经彭菊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329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