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32853.8 | 申请日: | 2018-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89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艾亮;夏商;潘振炎;贾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2/06;H01M2/08;H01M10/058;H01M10/613;H01M10/64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413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极 电芯 正极集流盘 锂离子电池 集流盘 轴向 正极 负极引出线 正极引出线 壳体 本实用新型 密封设置 散热效果 耐震性 卷绕 膈膜 体内 | ||
一种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和电芯,电芯密封设置在壳体内,电芯由正极、膈膜和负极卷绕而成,电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连接,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上分别设置有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分别在壳体的两端引出。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的耐震性好,并且散热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尤其涉及一种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锂离子电池均是在电池的壳体上设置正极和负极的连接点,这样在线路板上就需要设置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的连接组件,在线路板上使用的时候连接不太方便。同时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由于电芯直接放置在壳体内,壳体没有对电芯进行完全的固定,这样在长时间的振动条件下电极与集流体之间的连接线非常容易被破坏而断裂,造成电池的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耐振动的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和电芯,所述电芯密封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电芯由正极、膈膜和负极卷绕而成,所述电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所述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连接,所述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上分别设置有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所述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分别在壳体的两端引出。在本实用新型中,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分别在壳体的两端引出,这样将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安装在线路板或者其他位置上的时候,锂离子电池是横倒的,相比于竖直安装的形式重心低,耐震性更好。
上述的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优选的,所述正极在隔膜的一个侧边0.5-3mm,所述负极在隔膜的另一个侧边伸出0.5-3mm,所述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分别挤压伸出隔膜侧边的正极和负极。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分别挤压正极和负极的连接方式从而将正极和负极引出,与传统的连接形式相比这种连接形式没有正极到集流盘之间的连接线,也就没有了连接线与集流盘之间的焊接。在振动的情况下,这种挤压接触式连接形式更加的牢固,不会存在传统锂离子电池连接线与集流盘之间的焊接点出现松动的现象。
上述的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优选的,所述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的外侧均设置有一块橡胶垫,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定位束腰,所述正极集流盘和负极集流盘分别设置在定位束腰上,所述壳体与橡胶垫之间通过卷边和定位束腰挤压密封。定位束腰和卷边的设置就完全固定了集流盘和橡胶垫的位置,为锂离子电池的密闭性提供保证,同时使得电芯不会受到集流盘过度的挤压,而引起电性能的不稳定。在本实用新型中,卷边的设置与铝电解电容器的密封卷边是一样的。
上述的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中部设置有固定束腰,所述固定束腰呈圆圈状、竖条状或者点状。固定束腰的设置能够将电芯固定在壳体内,同时固定束腰由于接触到电芯,当电芯发热的时候,热量能够迅速通过固定束腰传递到外部,从而完成散热,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电池的散热性能好。
上述的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优选的,所述固定束腰比壳体两端的定位束腰的深度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的耐震性好,并且散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轴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实施例1中电芯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壳体;2、电芯;3、正极;4、隔膜;5、负极;6、正极集流盘;7、负极集流盘;8、橡胶垫;9、定位束腰;10、固定束腰;11、正极引出线;12、负极引出线;13、卷边。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328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置蓄电池充电防爆保护线结构
- 下一篇: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