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频电炉余热供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22030.7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130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韩光辉;王国峰;刘杨;祝超峰;王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邢台三厦铸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4D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钱红雪 |
地址: | 0540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池 供暖系统 中频电炉 回水 凉水池 热水泵 余热供暖系统 本实用新型 第一管道 开式冷却塔 第二管道 供暖方式 供暖回水 热能利用 依次连通 传统的 烧锅炉 节约 进水 供暖 冷却 能源 安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频电炉余热供暖系统,包括凉水池和供暖系统;所述凉水池包括底部依次连通的1号水池、2号水池、3号水池、4号水池和5号水池;所述供暖系统包括热水泵和供暖系统;所述供暖系统一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1号水池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4号水池连接,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所述热水泵,通过热水泵将1号水池中的高温中频电炉回水输送至供暖系统进行供暖,实现了中频电炉回水的热能利用,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同时5号水池设有开式冷却塔,将供暖回水和凉水池中的回水进行进一步的冷却,保证了中频电炉的进水温度在35℃以下。相较于传统的用煤或电力烧锅炉供暖方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无污染,成本低廉,安全高效,节约人力和电力,适合大面积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频电炉领域,尤其是一种中频电炉余热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中频电炉是将工频50Hz交流电转变为中频的装置,中频电炉在工作中其电炉感应线圈、磁轭、水冷电缆及电源柜等承载大电流的原件都需要进行水冷降温,以避免元件损坏,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安全运行。水冷却系统的进水温度为30-35℃,出水温度约为50℃,热交换后的中频电炉回水又返回至凉水池进行冷却降温后,又作为中频电炉进水对中频电炉进行水冷降温。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水资源实现了循环利用,但是中频电炉回水热能却造成了浪费,中频电炉回水最高时水温能达到65℃,如果将回水热能用于职工冬季供暖,既节约了能源,又解决了职工供暖的问题,对降低企业成本和节约人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频电炉余热供暖系统,能够对中频电炉回水的热能利用,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频电炉余热供暖系统,包括凉水池和供暖系统;
所述凉水池包括底部依次连通的1号水池、2号水池、3号水池、4号水池和5号水池;
所述供暖系统包括热水泵和供暖系统;
所述供暖系统一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1号水池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4号水池连接,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所述热水泵;
所述5号水池通过第三管道与中频电炉的供水口连接,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有水泵;所述5号水池上方设置有开式冷却塔,所述开式冷却塔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5号水池连接,所述第四管道上设置有潜水泵;
与所述1号水池对应的所述凉水池的侧壁上方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中频电炉的回水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1号水池顶部设置有第一盖板,所述5号水池顶部设置有第二盖板。
优选地,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所述开式冷却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频电炉余热供暖系统,通过热水泵将1号水池中的高温中频电炉回水输送至供暖系统进行供暖,实现了中频电炉回水的热能利用,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同时5号水池设有开式冷却塔,将供暖回水和凉水池中的回水进行进一步的冷却,保证了中频电炉的进水温度在35℃以下。相较于传统的用煤或电力烧锅炉供暖方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无污染,成本低廉,安全高效,节约人力和电力,适合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中频电炉余热供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邢台三厦铸铁有限公司,未经邢台三厦铸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220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