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焙烧烟气脱硫脱沥青烟脱氟除尘净化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87733.0 | 申请日: | 201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83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林文锋;许松瑜;赖鼎东;潘雪琴;林春源;王建春;张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龙净脱硫脱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68;B01D53/81;B01D53/83;B01D5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夏菁;赵青朵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火***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反应器 钙基吸收 吸附剂 吸收 焙烧烟气 一级输送 脱沥青 脱氟 脱硫 本实用新型 除尘净化 加入装置 前端设置 出料口 进料口 布袋除尘器 一体化控制 运行成本 工艺流程 除尘 治理 投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焙烧烟气脱硫脱沥青烟脱氟除尘净化的系统,包括:一级输送床吸收吸附反应器,所述一级输送床吸收吸附反应器前端设置有第一钙基吸收吸附剂加入装置,所述第一钙基吸收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为≥22m2/g;进料口与一级输送床吸收吸附反应器出料口相连的二级高湍动吸收吸附反应器;所述二级高湍动吸收吸附反应器前端设置有第二钙基吸收吸附剂加入装置,所述第二钙基吸收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为≥15m2/g;进料口与二级高湍动吸收吸附反应器出料口相连接的布袋除尘器。本实用新型以较低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在一套装置内,实现了焙烧烟气的治理,实现了脱硫脱沥青烟脱氟除尘一体化控制,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焦或煤煅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焙烧烟气脱硫脱沥青烟脱氟除尘净化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铝电解企业生产规模的迅猛扩展,预焙阳极的要求量快速增长。焙烧是炭素制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生产制品的焙烧是在焙烧炉内用石油焦粉作为保护介质,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按一定的升温速度进行间接加热到最高焙烧温度(1000-1250℃),预焙阳极生产中配有15%~17%的煤沥青作为粘结剂,在焙烧过程中,煤沥青有约35%~50%成为挥发分,除部分燃烧外,剩下的以沥青烟的形式排入烟道。排出以沥青烟为主的污染源,其烟气量大,污染物浓度高,沥青烟气的化学组分与沥青组分接近,是一种含有大量多环芳烃以及少量氧、硫、氮的杂环混合物,成分复杂,对动植物与人的呼吸道和皮肤有一定危害,其中烟气中所含3,4苯并芘对皮肤及呼吸道系统有较强的致癌作用,接触后易诱发肺癌、膀胱癌等。因此,焙烧炉烟气的治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以上沥青烟(焦油)为焙烧炉烟气治理最困难的部分,除此以外,阳极焙烧炉烟气还有其他多种复杂成分,与原料的成分、燃料的种类、阳极焙烧炉的状况、操作方式等均有关,很难用理论公式计算出来,通常只能通过定性分析和现场监测确定。其中的主要污染物为:烟(粉)尘、沥青烟(焦油)、SO2和氟化物,其余小部分为NOX、CO、CO2、O2和水蒸汽等。其中:
1、烟(粉)尘
阳极焙烧炉烟气中的烟(粉)尘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燃料中不可燃固体沉淀形成的粉尘、沥青挥发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烟气夹带的填充焦粉以及气流冲刷夹带的耐火材料粉尘等。烟气中烟(粉)尘初始(入口)浓度在41.33~615mg/m3之间,平均值为350.14mg/m3。
2、沥青烟(焦油)
来源于生阳极的焙烧过程中部分未燃烧的沥青挥发物(主要是焦油)随烟气排出。烟气中沥青烟(焦油)初始(入口)浓度正常在71.41~297.06mg/m3之间,平均值为184.32mg/m3。
3、二氧化硫
SO2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严格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阳极焙烧炉烟气中的SO2主要来源于燃料、粘结剂沥青和填充料带人的硫份的燃烧,而生阳极石油焦带入的硫份因未发生燃烧,基本保留在阳极炭块内部,在电解生产时释出。阳极焙烧炉烟气中入口SO2浓度大多在250~550mg/m3范围内。
4、氟化物
阳极焙烧炉烟气中的氟化物是残极带入的。残极回收既能节省原料,又能提高阳极的密度和机械强度。因此,生阳极制造过程中配入有15%~30%的残阳极,大型预焙槽铝厂全部回收残极时,其配人量通常在20%~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龙净脱硫脱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福建龙净脱硫脱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877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