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测定纤维素类物质堆肥工艺参数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81630.3 | 申请日: | 201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705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苏良湖;孙旭;陈玉东;张龙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D21/02;C05F17/02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尹妍 |
地址: | 21004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堆肥罐 堆肥反应装置 纤维素类物质 堆肥工艺 穿孔板 渗滤液 二氧化碳吸收装置 氨气传感器 进气口 氨气 本实用新型 压力控制器 堆肥环境 供氧装置 计量装置 加热装置 出气口 导管通 密闭盖 上端 密闭 下端 | ||
一种测定纤维素类物质堆肥工艺参数的装置及方法,包括模拟堆肥反应装置和计量装置,模拟堆肥反应装置包括反应容器、供氧装置和加热装置,反应容器上端密闭,密闭盖上设有压力控制器、氨气传感器、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反应容器内设有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堆肥罐、穿孔板和渗滤液接收装置;所述穿孔板设置于反应容器底部,穿孔板上方放置堆肥罐,下方为渗滤液接收装置;渗滤液接收装置通过第一导管通入堆肥罐下端;所述堆肥罐顶部设有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氨气传感器用于测定氨气含量。本实用新型通过模拟堆肥反应装置,设定现实中的堆肥环境,实现纤维素类物质堆肥工艺参数的测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定纤维素类物质堆肥工艺参数的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资源总量总体呈不断增长趋势,至201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9亿吨左右。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氮、磷、钾、钙、硅等多种元素,同时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秸秆中含有可供动植物利用的大量的营养成分,如水稻秸秆中含氮量约为0.60%、含磷量约为0.09%,小麦秸秆含氮量约为0.50%、含磷量约为0.03%,大豆秸秆含氮量约为1.93%、含磷量约为0.03%,是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可再生生物资源。作物秸秆的不合适处置(比如露天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导致环境问题。一味地强制禁止农民露天焚烧,而无配套的秸秆综合利用手段,显然是事倍功半,难以落实。通过堆肥技术将秸秆制成富含N、P、K和腐殖质的有机肥,具有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
然而,纤维素类物质存在难降解等缺点,针对不同的堆肥原料,其可降解组分的测定和工艺参数的选择,对有效缩短堆肥时间及改善堆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堆肥工艺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迫切寻求具有测定纤维素类物质堆肥工艺参数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定纤维素类物质堆肥工艺参数的装置,测定堆肥物料中纤维类物质参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测定纤维素类物质堆肥工艺参数的装置,包括模拟堆肥反应装置和计量装置;
所述计量装置为微量气体计量装置;
所述模拟堆肥反应装置包括反应容器、供氧装置和加热装置;
所述反应容器顶端密闭,密闭盖上设有压力控制器、氨气传感器、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压力控制器与所述微量气体计量装置连接;
所述反应容器内设有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堆肥罐、穿孔板和渗滤液接收装置;所述穿孔板设置于反应容器底部,上方放置堆肥罐,下方为渗滤液接收装置;渗滤液接收装置通过第一导管通入堆肥罐下端;所述堆肥罐顶部设有二氧化碳吸收装置;
所述供氧装置通过第二导管与所述微量气体计量装置连接,所述微量气体计量装置通过第三导管通入反应容器内;
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供氧装置为氧气钢瓶;所述氧气钢瓶的出气口处设置减压阀。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为水浴锅,所述反应容器放置于水浴锅中。采用水浴加热可以提供均匀热源,促进堆肥罐中的堆肥物料均匀反应。
进一步的,所述堆肥罐中的堆肥物料上方设有透气隔水板。采用透气隔水板可避免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气,附着在反应容器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堆肥物料外层包裹钢丝网。采用钢丝网可固定堆肥物料,且钢丝热传导能力好,不会影响堆肥物料受热,其他类似的金属材质也适用。。
进一步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中装有氢氧化钠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微量气体计量装置和所述氧气钢瓶之间设有缓冲瓶,所述缓冲瓶内设长短两根导管,分别与所述氧气钢瓶和微量气体计量装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816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