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组组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41324.7 | 申请日: | 2018-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56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邵国良;李相哲;徐祖宏;潘利星;洪鑫;袁琳娜;金青龙;徐磊;李芳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泓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7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10026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单体 压板 电池组 电极引出孔 电池隔板 负极接片 正极接片 组成结构 本实用新型 呈片状 一一对应设置 电池防震 定位结构 固定相连 接线结构 平行设置 穿出 后弯 整齐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组成结构。它解决了现有的技术问题。本电池组组成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呈片状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电池单体,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之间设有电池隔板,每个电池单体的顶部分别设有呈片状的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所有的电池单体和电池隔板通过定位结构固定相连,所述的电池单体和电池隔板之上设有压板,所述的压板上设有若干电极引出孔,所述的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与电极引出孔一一对应设置,且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穿出电极引出孔后弯折并固定在压板上,所述的压板上设有接线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电池防震性能好,线路整齐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组成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有限的石油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使得电动汽车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电动汽车成了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能量储备及供给系统,解决好蓄电池的使用技术成了电动车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关键。
现有电动车用电池组通常是由单体电池通过导线串联形成的,电池单体间仅用导线或导电片连接裸装在电池箱内,电池连接线长,回路压降大,电线束、管理板等安装比较凌乱,组装工艺也比较复杂,防震动等性能差。对于软包装的锂离子电池,装配太紧容易损伤电池,装配松在振动过程中电池容易上下窜动,带来安全隐患,并且装配工艺较复杂。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池组的连接方法[申请号:201710009095.7],包括如下步骤:(1)将若干单体电池间隔设置,所有单体电池均同向设置;(2)设置一安装盒,安装盒上开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安装孔,若干单体电池分别设于若干安装孔内,若干单体电池位于同一侧的正极和负极凸出于若干安装孔;(3)设置一FPC,FPC铺设在若干单体电池的正极上方,FPC上设置有连接电路,连接电路分别与各单体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表面电连接。
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的部分问题,但是,该方案还至少存在以下缺陷:电池防震性能差,线路凌乱,装配繁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池防震性能好,线路整齐的电池组组成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电池组组成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呈片状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电池单体,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之间设有电池隔板,每个电池单体的顶部分别设有呈片状的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所有的电池单体和电池隔板通过定位结构固定相连,所述的电池单体和电池隔板之上设有压板,所述的压板上设有若干电极引出孔,所述的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与电极引出孔一一对应设置,且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穿出电极引出孔后弯折并固定在压板上,所述的压板上设有接线结构。在两个电池单体之间设置电池隔板,并在电池单体和电池隔板之上的压板设置电极引出孔,电池单体的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出电机引出孔并通过接线结构实现电池单体的并联或串联,通过在压板对电池单体在上下方向进行固定,避免电池单体在上下窜动,有效提高电池单体的抗振动性能,电池组的防震性能好,此外电池单体的电极均设置在压板上,电池组的线路更加整齐,不仅便于管理而且能够避免短路,安全性更高。
在上述的电池组组成结构中,所有的正极接片排成一列,所有的负极接片排成一列,所述的电极引出孔分为两列,其中一列对应正极接片,另一列对应负极接片,且每一列中的各个电极引出孔相互平行,所述的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通过可拆卸安装结构固定在压板上。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成列且平行地排列于压板,让电极接线时能够更加方便且整洁,此外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通过可拆卸安装结构固定在压板上便于电池单体的维护。
在上述的电池组组成结构中,每一列电极引出孔中相邻的两个电极引出孔之间形成安装平台,相邻的两个电极引出孔的正极接片或负极接片反向弯折至安装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泓创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泓创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413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穿戴设备的后盖组件及智能穿戴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电池汇流片的连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