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板式金属橡胶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26312.7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628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田振;张翠强;史鹏飞;孙建运;赵永曦;罗叶;李六连;翟明会;李雨亭;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E04H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高芳;晁璐松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座本体 上连接座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 金属橡胶块 板式金属 间隔设置 水平连接 下连接座 橡胶支座 钢板层 板状 竖向 本实用新型 长方体状 耗能能力 间隔分布 上部结构 上连接件 竖向平行 水平设置 下部结构 下连接件 传统的 连接座 圆柱状 自恢复 | ||
一种板式金属橡胶支座设置在上部结构物与下部结构物之间,包括有支座本体、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所述支座本体整体呈长方体状或圆柱状,包括有水平设置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和钢板层;所述钢板层有一组、沿竖向平行间隔分布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中;所述上连接座呈板状、水平连接在支座本体的顶部,在上连接座的顶面上间隔设置有竖向的上连接件;所述下连接座呈板状、水平连接在支座本体的底部,在下连接座的底面上间隔设置有竖向的下连接件。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的支座耐久性差、自恢复能力弱、耗能能力差和弹性范围太小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结构减、隔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式金属橡胶支座。
背景技术
在土木工程中,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损伤、破坏甚至倒塌,因此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的结构抗震措施中利用隔震支座实现结构的减、隔震,由于建设成本低、施工方便受到广泛重视。但是现阶段的多数减、隔震支座多采用普通橡胶作为支座本体,但是橡胶材料存在耐久性差、自恢复能力弱、弹性范围太小和耗能能力弱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式金属橡胶支座,要解决传统的支座耐久性差、自恢复能力弱、弹性范围太小和耗能能力弱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板式金属橡胶支座,设置在上部结构物与下部结构物之间;包括有支座本体、设置在支座本体顶部的上连接座和设置在支座本体底部的下连接座;所述支座本体包括有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和钢板层;所述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水平连接在上连接座与下连接座之间;所述钢板层有一组、沿竖向平行间隔分布;其中,每块钢板层均水平嵌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中;所述上连接座包括有上水平板和连接在上水平板顶部的上连接件;其中,上水平板水平连接在支座本体的顶部,且托接在上部结构物的底部;上连接件竖向锚接在上部结构物中;所述下连接座包括有下水平板和连接在下水平板底部的下连接件;其中,下水平板水平连接在支座本体的底部,且压接在下部结构物的顶部;下连接件竖向锚接在下部结构物中。
优选的,所述支座本体整体呈长方体状或者圆柱状。
优选的,所述上水平板与支座本体之间采用金属结构胶连接或者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件在上水平板上设有一组,且一组上连接件平行间隔布置;其中每根上连接件呈短柱状、与上水平板之间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水平板与支座本体之间采用金属结构胶连接或者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连接件在下水平板上设有一组,且一组下连接件平行间隔布置;其中每根下连接件呈短柱状、与下水平板之间焊接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板式金属橡胶支座采用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中设置一组钢板层的结构形式,相比传统的支座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阻尼比大、耐久性好、超弹特性、耗能能力强、自复位能力强、长期工作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大、结构形式简单以及受力明确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中设置一组钢板层,并且最上部钢板层与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的顶面之间的间距为15mm-30mm;最下部钢板层与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的底面之间的间距为15mm-30mm;相邻钢板层之间的间距为15mm-30mm;钢板层的边缘与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金属橡胶块对应一侧侧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m,钢板层的这种布置使得整体结构不仅具有良好的长期工作稳定性、耐久性好和超弹性而且结构形式简单、受力明确。
3、本实用新型结构形式简单、紧凑、受力明确,易于加工装配,有很好的推广和实用价值,广泛的推广应用后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63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