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涡轮增压湍流器的金矿原矿焙烧烟气脱硫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99466.1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75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冶隆生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湍流器 涡轮增压 进水管 喷淋层 降温塔 脱硫塔 副塔 脱硫处理装置 焙烧烟气 除雾器 金矿 除雾器冲洗水管 两级涡轮增压 本实用新型 一级喷淋层 出口烟道 接水盆 两组 连通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涡轮增压湍流器的金矿原矿焙烧烟气脱硫处理装置,包括:脱硫塔(1);副塔(2);降温塔(3);所述脱硫塔(1)内设置喷淋层(4),喷淋层(4)上部设置两级涡轮增压湍流器,即第一涡轮增压湍流器(5)和第二涡轮增压湍流器(6),涡轮增压湍流器(5,6)上部设置两组湍流器进水管,即第一湍流器进水管(7)和第二湍流器进水管(8);湍流器进水管(7,8)上部设置除雾器(9),除雾器(9)下部设置除雾器冲洗水管(10)。脱硫塔(1)中部设置接水盆(11),喷淋层(4)与降温塔(3)连通,并在降温塔(3)中形成一级喷淋层(4‑1)和二级喷淋层(4‑2),副塔(2)底部具有副塔出口烟道(12)。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硫装置,特别是一种针对金矿原矿焙烧的烟气脱硫装置。
背景技术
原矿焙烧充分利用原生矿中的碱性脉石(石灰石、白云石)含量高的特点,在氧化硫、砷的同时固硫固砷,达到无污染烟气排放。焙烧工艺的优点是适应性相对较强,操作费用相对较低,当含硫80%以上时,很容易自然进行,并且当矿石中含铜时,可通过的浸成水浸工艺综合回收铜,近年来该工艺在国外相继投入了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有迅速发展应用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更加严厉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和更低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尤其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都制订了最严格的排放标准。金矿原矿焙烧工艺产生的烟气硫含量非常高,本领域统称为高硫烟气,对于高硫烟气的脱硫工艺,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工艺方法可以达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涡轮增压湍流器的金矿原矿焙烧烟气脱硫处理装置,设计思路在于:研究金矿原矿焙烧高硫烟气的工艺特征综合选择适应金矿原矿焙烧工艺的烟气综合净化技术和设备,既满足国家有关环保排放要求,又符合循环经济政策和节能减排精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涡轮增压湍流器的金矿原矿焙烧烟气脱硫处理装置,包括:
脱硫塔(1);
副塔(2);
降温塔(3);
所述脱硫塔(1)内设置喷淋层(4),喷淋层(4)上部设置两级涡轮增压湍流器,即第一涡轮增压湍流器(5)和第二涡轮增压湍流器(6),涡轮增压湍流器(5,6)上部设置两组湍流器进水管,即第一湍流器进水管(7)和第二湍流器进水管(8);湍流器进水管(7,8) 上部设置除雾器(9),除雾器(9)下部设置除雾器冲洗水管(10)。
优选的,所述脱硫塔(1)中部设置接水盆(11),用于承接除雾器(9)以及涡轮增压湍流器(5,6)在脱硫过程中产生的水。
优选的,所述喷淋层(4)与所述降温塔(3)连通,并在降温塔(3)中形成一级喷淋层(4-1)和二级喷淋层(4-2)。
优选的,所述副塔(2)底部具有副塔出口烟道(12)。
采用上述脱硫处理装置,包含脱硫塔(1)以及副塔(2),脱硫塔(1)下部设置有烟气进口,脱硫塔本体顶端设置有与副塔(2)连接的烟气连通管,金矿原矿焙烧产生高温烟气自烟道入口分别进入吸收塔,烟气由于引风机作用,烟气自下而上进入喷淋层(4),通过喷淋层(4)喷嘴喷出石灰浆液进行初步降温,降温后的烟气,继续向上运动,进入设置有涡轮增压湍流器(5,6)的装置,烟气和上部第一涡轮增压湍流器进水管(7)以及第二涡轮增压湍流器进水管(8)喷出的浆液充分掺混,形成乳化层,烟气和浆液得到最大程度的接触,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浆液中的石灰有效成分进行反应,得到脱除,并在下部持液段内通过罗茨风机氧化,生成石膏,脱硫后的干净烟气通过除雾器(9)分离脱除高速烟气夹带的液滴后,达标烟气通过副塔出口烟道(12)排放除雾器(9)设置除雾器冲洗水管(10),定期对除雾器进行反冲洗,避免除雾器夹带液滴中颗粒物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冶隆生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冶隆生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994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