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盘管加热冷却混合使用反应釜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79150.6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20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生;赵喜青;李桐;袁鹏飞;刘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汇鑫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642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盘管 加热 冷却 反应釜本体 接管 反应釜 双盘管 本实用新型 角钢 连通 温度控制能力 传热效率 化工设备 螺母固定 螺栓 上端 换热 下端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盘管加热冷却混合使用反应釜,其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内部设有盘管和角钢,所述盘管包括盘管甲和盘管乙,所述盘管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在角钢上,所述反应釜本体的上端设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的下侧连通有接管甲,所述出口的下侧连通有接管乙,所述接管甲的下侧连通盘管甲和盘管乙的一端,所述接管乙下端联通盘管甲和盘管乙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内部采用双盘管,增加了反应釜加热或者冷却的换热面积,增强了加热或者冷却的速率,有效的缩短了加热或者冷却的时间,解决了其温度控制能力较差、传热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釜,尤其涉及一种双盘管加热冷却混合使用反应釜,其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反应釜在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相关化工行业中,反应釜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冷却或加热系统堪称反应釜的核心,在以往的使用中反应釜通常采用单层盘管式结构与单层夹套的冷却或加热系统。然而,化工行业中通常使用的采用上述传统反应釜,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反应条件,其温度控制能力较差、传热效率低等缺点严重降低了相关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效率,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原材料的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双盘管加热冷却混合使用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盘管加热冷却混合使用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内部设有盘管和角钢,所述盘管包括盘管甲和盘管乙,所述盘管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在角钢上,所述反应釜本体的上端设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的下侧连通有接管甲,所述出口的下侧连通有接管乙,所述接管甲的下侧连通盘管甲和盘管乙的一端,所述接管乙下端联通盘管甲和盘管乙的另一端。
进一步,所述入口和出口设在反应釜本体上端对称的两侧。
进一步,所述固定盘管的螺栓为U型螺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内部采用双盘管,增加了反应釜加热或者冷却的换热面积,增强了加热或者冷却的速率,有效的缩短了加热或者冷却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在图中,1、盘管甲;2、盘管乙;3、角钢;4、U型螺栓;5、螺母;6、接管甲;7、接管乙;8、入口;9、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双盘管加热冷却混合使用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内部设有盘管和角钢3,所述盘管包括盘管甲1和盘管乙2,所述盘管通过螺栓和螺母5固定在角钢上,所述反应釜本体的上端设有入口8和出口9,所述入口8的下侧连通有接管甲6,所述出口9的下侧连通有接管乙7,所述接管甲6的下侧连通盘管甲1和盘管乙2的一端,所述接管乙7下端联通盘管甲1和盘管乙2的另一端。
所述入口8和出口9设在反应釜本体上端对称的两侧。
所述固定盘管的螺栓为U型螺栓4。
实施例
需要给反应釜加热时,在入口8处通入蒸汽,流经接管甲6再同时流入盘管甲1和盘管乙2,然后流经接管乙7,从出口9流出;
需要给反应釜冷却时,在入口8处通入冷却水,流经接管甲6再同时流入盘管甲1和盘管乙2,然后流经接管乙7,从出口9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汇鑫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威海汇鑫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791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