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隔音通风器以及隔音通风窗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48783.0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68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毛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毛松 |
主分类号: | E06B7/02 | 分类号: | E06B7/02;E06B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音 通风器 双层窗 隔音通风窗 窗扇 本实用新型 房屋窗户 隔音降噪 管道结构 活动窗扇 开启状态 通风换气 出风口 进风口 降噪 直道 通风 窗户 错位 分割 轨道 机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窗户领域内的一种隔音通风器及使用隔音通风器的隔音通风窗,采用直道式管道结构型式,同时将进风口与出风口错位开设在隔音通风器的两端,将隔音通风器安装在双层窗的内部,通过对双层窗的内、外侧窗扇进行分割设置活动窗扇,实现双层窗同时具有隔音降噪及通风换气的功能,解决了位于道路、轨道、机场附近的房屋窗户(双层窗)开启状态下既降噪又通风的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窗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音通风器以及隔音通风窗。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房屋的窗子也越来越大。使居住在室内的人感到宽敞明亮、心情舒畅。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产生了,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增加,使城市更加热闹繁荣。因而,灰尘和噪音就不可避免的产生。这个给人们的居住、办公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位于道路、轨道、机场附近的房屋。一般人们采取的办法是把玻璃窗做成双层玻璃,并紧闭门户以降低噪音,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阻止了室外新鲜空气进入室内,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也有采用通风器增加室内空气流通的,但是其主要通过内部S型风道或加装吸音棉等解决通风隔音需要,该技术多为解决了通风就无法达到降噪效果,如解决了降噪就无法达到通风量的需要,且产品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隔音降噪又能保障通风的隔音通风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隔音通风器,包括管状的本体,在所述本体的其中一端侧壁上设有进风口、另一端侧壁上设有排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排风口分别位于本体两个相对称的侧壁上。
进一步,本体为截面呈矩形的直管状,进风口位于本体的下侧壁上,出风口位于本体的上侧壁上,进风口包括若干进风孔,出风口包括若干出风孔。
进一步,每一进风孔的直径均大于每一出风孔的直径,并且所有进风孔的面积之和小于所有出风孔的面积之和。
本方案的优点是:1、采用直道式管道结构型式,单位截面的通风量大,尽可能增加通风量;2、同时将进风口与出风口错位开设在本体的两端,增加内部空气的流动距离,从端部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从而既达到避免噪音通过空气直通传播的降噪效果又可实现两端空气的流通交换;3、更进一步地,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本方案进风口与出风口开具的单个孔径及整体通风面积不相同,进风口单个孔径大而整体通风面积小,出风口单个孔径小而整体通风面积大,在进风口处保证气体流通量的同时弱化噪音的传播,在出风口处进一步对气流进行分散、进一步对噪音进行弱化,并使得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更加平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隔音通风器的隔音通风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隔音通风窗,包括外侧窗和内侧窗,在外侧窗与内侧窗之间形成封闭的夹层,隔音通风器位于外侧窗与内侧窗之间将夹层分割为上腔室和下腔室,并且上腔室和下腔室通过隔音通风器连通,在外侧窗的下部设有用于将下腔室与室外连通的外活动窗扇;在内侧窗的上部设有用于将上腔室与室内连通的内活动窗扇。
进一步,在内侧窗的下部设有下活动窗扇。
进一步,外侧窗的上部封闭设置;所述内侧窗的上部分隔成左、右两部分,内侧窗上部的左、右两部分中位于进风口上方的部分为内活动窗扇、位于出风口上方的部分封闭设置。
本方案的优点是:解决了位于道路、轨道、机场附近的房屋窗户(双层窗)开启状态下既降噪又通风的需要,在开启状态下的隔音值达到3级30≤Rw+Ctr<35(dB),通风量在压差5Pa时达53.50m3/h。且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成本控制,有效的改善了房屋的居住、办公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毛松,未经毛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487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