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锈蚀的测试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43960.6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76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金祖权;王潇舷;姜玉丹;张良;杜丰音;康悦;曹杰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22 | 分类号: | G01L1/22;G01N21/8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刘素霞 |
地址: | 266033***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 试件 锈蚀 本实用新型 测试模具 实时监测 实验测试 模具 钢筋 混凝土试件 全寿命周期 方法测量 结构安全 内部设置 试验周期 数字图像 占用空间 整体宏观 采集仪 可控性 易加工 应变片 监测 隔振 换算 制备 制作 连通 测量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锈蚀的测试模具,先制作实验测试模具,实验测试模具主要为带有钢筋的混凝土试件,钢筋的内部设置带有导线的微型应变片,然后连通CCD相机和应变采集仪分别对钢筋混凝土试件的外部和内部进行监测,再通过数字图像相关系统的处理和换算得到钢筋混凝土试件的应变值;本监测方法测量环境和隔振要求较低,可控性强,完成单个试验周期短,钢筋混凝土试件易加工制作,占用空间小,成本低,制备简单,且能够对钢筋混凝土试件结构的全寿命周期内锈蚀进行全场实时监测,可以得到一个整体宏观的模型;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实时监测,为结构安全评价提供新的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筋混凝土的锈蚀过程的监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测试模具,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锈蚀的测试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钢筋混凝土锈蚀过程中无损检测有如下方法:人工观测方法、超声波检测方法、雷达探测法、声发射(AE)检测法、红外热像检测和光学测量方法等,具体如下:
人工观测方法是把目测结果绘成草图,用裂缝刻度尺和放大镜等测量裂缝宽度,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精度不高;
超声波检测方法是利用超声波传播速度及回弹值同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反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并且可以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时间(声时)和波幅值、频率值的变化来计算裂缝深度、确定内部裂缝的位置;
雷达探测法是用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利用电磁波传播的路径、电磁场分布、波形随传播介质的电性质及几何形状而改变的原理,根据接收到的波的相位、波幅与波形信息的分析推断介质内部结构;
声发射(AE)法是指借助专用检测仪器采集材料变形或开裂过程产生的声发射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从而得到表征缺陷特征的参数,以此来分析和判断材料损伤的大小、位置、状态及发展趋势,可检测出裂缝的位置、大小、扩展情况、种类和深度;
红外热像检测是指运用红外热像仪探测物体辐射出来的红外线能量,根据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分布形成的热像图,直观地显示材料、结构及结合处不连续缺陷的检测技术。
虽然以上现有方法能够获取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信息,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限制于地形位置等外在因素形象,对于火灾、爆裂产生的微裂缝更是难以捕捉,此外利用微观或者宏观断裂力学的方法对损伤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安全评估,需要对混凝土结构处在各种阶段的裂纹信息进行准确的描述,然后建立力学分析模型,然而传统的裂纹采集工作量大、采集的信息较为粗糙。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对钢筋混凝土锈蚀过程应力变化的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钢筋混凝土锈蚀的测试模具及锈蚀过程应力监测方法。本实用新型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电阻应变片测量相结合的原理,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光学测量和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对工程力学(如位移、变形、应力、应变和速度等)进行高精度的测量,而电阻应变片测量方法的精度高、测量结果稳定,将两者的测量方法的优点进行结合对钢筋混凝土试件进行长期观测、非接触、全局测量,本监测方法对测量环境和隔振要求较低,普适性强,能高效、便利、快速和全局的对钢筋混凝土试件锈蚀过程应力变化进行监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筋混凝土锈蚀的测试模具,所述测试模具包括:
模具槽,所述模具槽为长方体,且所述模具槽上方开口、内部设有空腔;
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模具槽的空腔内,且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模具槽的一端,第二挡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模具槽的另一端,且第一挡板与所述模具槽一端内侧壁的之间预留空间,第二挡板紧贴所述模具槽另一端的内侧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439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电薄膜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表面压力无线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