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叠合梁板结合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10840.6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293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廖利云;方禹;洪日桂;池思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建泰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28 | 分类号: | E04B5/2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陆帅 |
地址: | 350512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叠合梁 预制 叠合板 伸出端 预制层 板结合构造 本实用新型 水平横向 纵向主筋 上端 现浇层 顶出 负筋 折弯 安装效率 钢筋用量 横向间隔 设计效率 施工阶段 纵向设置 弯钩状 侧沿 穿筋 搭接 伸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梁板结合构造,包括叠合梁预制部,叠合梁内设置有U型箍筋,U型箍筋两端由叠合梁预制部上端伸出形成两个伸出端,叠合梁预制部上端搭接有叠合板预制层,叠合板预制层上部设置有弯钩状的顶出筋,位于叠合梁预制部左侧的伸出端向右水平横向折弯位于叠合梁预制部右侧的伸出端向左水平横向折弯,两个伸出端之间设置有纵向主筋,叠合板预制层上侧沿横向间隔布置有若干纵向设置的分布负筋,叠合梁预制部、叠合板预制层上方经现浇层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伸出端、纵向主筋、分布负筋、顶出筋均位于现浇层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提高叠合板深化设计效率及施工阶段安装效率,解决叠合梁顶穿筋困难,减少钢筋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梁板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现今的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预制层板侧出筋伸入叠合梁中,加强了楼板的整体性,但这样易造成板底部钢筋与叠合梁箍筋的碰撞;再有,根据我国国情,当梁宽为200~300mm时,叠合梁采用组合式封闭箍便于梁上层主筋于吊装完成后穿入,但钢筋由于规范规定的平直段长度要求而无法真正做到开口,致使梁上层主筋仍然穿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叠合梁板结合构造。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叠合梁板结合构造,包括叠合梁预制部,叠合梁内设置有U型箍筋,U型箍筋两端由叠合梁预制部上端伸出形成两个伸出端,叠合梁预制部上端于U型箍筋外侧搭接有叠合板预制层,叠合板预制层与叠合梁预制部搭接的那端上部设置有弯钩状的顶出筋,U型箍筋位于叠合梁预制部左侧的伸出端向右水平横向折弯,U型箍筋位于叠合梁预制部右侧的伸出端向左水平横向折弯,叠合梁预制部上侧于两个伸出端之间设置有纵向主筋,叠合板预制层上侧沿横向间隔布置有若干纵向设置的分布负筋,纵向主筋与伸出端折弯后的水平部绑扎,分布负筋与伸出端折弯后的与其同侧水平部绑扎,分布负筋位于出端折弯后的水平部的下侧,叠合梁预制部、叠合板预制层上方经现浇层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伸出端、纵向主筋、分布负筋、顶出筋均位于现浇层内。
进一步的,叠合板预制层内设置有钢筋网,钢筋网端部向上折弯伸出叠合板预制层形成顶出筋。
进一步的, 现浇层内铺设有水电管。
进一步的,U型箍筋、顶出筋沿纵向间隔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提高叠合板深化设计效率及施工阶段安装效率,解决叠合梁顶穿筋困难,减少钢筋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叠合梁预制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叠合梁预制部;101-叠合板预制层;102-叠合板底部钢筋板侧出筋;103-叠合梁组合式封闭箍筋;104-纵向主筋;105-叠合板顶层支座受力负筋;106-现浇层;107-分布负筋;108-顶出筋;109-U型箍筋;110-伸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建泰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福建建泰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108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绿色建筑的叠合板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多功能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