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识别灰尘的双光源吸气式火灾探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08230.2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603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桑普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莱瑞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G01N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灾探测装置 电路板 信号分析 可识别 双光源 吸气式 机械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 双光源结构 细小颗粒物 散射效应 误判 管接座 检测腔 颗粒物 内结构 探测腔 电子学 波长 误报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识别灰尘的双光源吸气式火灾探测装置,包括管接座、探测腔和信号分析电路板;采用双光源结构、相应检测腔内结构及信号分析电路板特定电路,通过不同直径的颗粒物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散射效应的差异,从光学和电子学的角度上解决尘埃等细小颗粒物干扰的问题,不依赖于机械过滤装置,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误判误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强型火灾探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离心式或轴流直流风机抽取探测点空气样本进行分析,通过检测样本中的颗粒物浓度与直径判断是否有火灾发生,并有效排除灰尘等微小粒子干扰的装置。
背景技术
二十世纪初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等一系列光学理论的提出,为用前向散射光探测细小颗粒物的方法铺平了理论道路,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光电器件的进步,以前向散射理论为基本原理的吸气式火灾探测器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现有产品中,由于成本和复杂度的原因,基本都采用了单一波长的可见光波段的光源器件,通过散射光的强度来判断颗粒物的浓度,进而判定是否有烟雾发生。
单光源设备最主要的问题是无法区分真正的烟雾颗粒与尘埃的干扰。单光源前向散向型火控探测器具有无法抗尘埃干扰的问题,单光源设备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采取机械过滤的方式,但机械过滤也存在严重缺陷,一是难以滤除与烟雾颗粒差异不大的PM2.5PM1 等这一级别的干扰源,二是过于细密的过滤装置不仅增大了吸气泵的风阻,而且本身受污染而变得维护更加困难。按照光的散射米氏理论,颗粒物半径r与入射光波长λ之间有个比数称之为尺度数α=2πr/λ,尺度数在0.1-50之间时米氏散射的效应均有效。现实世界中,烟雾的颗粒半径分布在30-100纳米,若以620纳米的红光作为光源,则尺度数在0.3-1 之间。但随着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加剧,大量悬浮颗粒物也出现在探测点的空气样本中。以上述公式计算,PM2.5的尺度数大约为25,PM5的尺度数大约为50,PM1的尺度数大约为 10。这样的颗粒物进入到探测设备时,与光源产生的散射效应几乎相同,因此就会产生误判,进而引起误报。
火灾报警装置频繁误报,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应对假的警情,长此以往还容易让操作和控制人员产生麻痹心理,埋下更深的隐患,因此,生产实践中急需一种既保持了散射型烟雾探测器的高灵敏度,又可以克服尘埃干扰问题的探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识别灰尘的双光源吸气式火灾探测装置;本装置采用双光源结构,通过不同直径的颗粒物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散射效应的差异,从光学和电子学的角度上解决尘埃等细小颗粒物干扰的问题,不依赖于机械过滤装置,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误判误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可识别灰尘的双光源吸气式火灾探测装置,包括管接座、探测腔和信号分析电路板;
所述管接座上部连接进气采样管路,下部连接抽气泵,中部设凹陷处,所述凹陷处两侧的高气压与低气压区分别设有通往所述探测腔内的进、出气孔;
所述探测腔由上、下盖组成,所述上盖连接所述管接座,所述下盖连接信号分析电路板;
所述探测腔由前部进气腔室、中部感应腔室和出气腔室、后部光源LED红蓝腔室组成;
所述进气腔室连通所述进气孔,并在腔室内设过滤器;所述进气腔室与所述出气腔室连通拐角腔道最狭窄处放置流速传感器;出气腔室连通所述出气孔;
所述感应腔室与所述出气腔室之间设导光孔,所述感应腔室中部夹持接收透镜,感应腔室底安装光电接收板,以两条光线的交点为中心,直径十毫米的圆柱状区域为有效散射区域,接收透镜两侧的密闭区域可以防止非散射光进入的杂散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莱瑞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莱瑞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082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