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圆形油垫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81818.3 | 申请日: | 201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51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艳芹;冯雅楠;孙吉昌;孔鹏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C32/06 | 分类号: | F16C32/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油孔 油垫 油液 散热流道 新型圆形 挡油环 放油槽 热油 油腔 静压轴承 油液温度 携带 进油孔 抽油 封油 油膜 溢出 抽取 交换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圆形油垫,通过增加抽油孔、散热流道以及放油槽来主动抽取溢出的油液,其组成包括:油腔,进油孔,抽油孔,散热流道,放油槽,挡油环,封油边。利用挡油环来防止相邻两油垫之间发生油液交换,利用抽油孔进行抽油来促进油腔油液的循环,以达到减少热油携带所产生的热量,降低油液温度的目的,有效的解决了静压轴承中因热油携带产生的热量而导致的油垫油膜温度升高这一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用于重载的数控机床设计领域,是一种能够减少热油携带,使油腔内部压力趋于均匀的圆形油垫。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静压轴承适用的范围极广,从载荷以克计的精密仪器到载荷达数千吨的重型设备都有采用静压轴承的;静压轴承中油膜的温升除了来自于油泵对系统做功和支撑件与油膜表面相对滑动产生的剪切摩擦产生的热量外,通常被人们忽略的还有一部分热量来源于热油携带;即油垫某一侧封油边剪切流大于压差流并且没有润滑油从封油边流出,在此处就会造成热量无法扩散,经过长时间积累导致其温度升高,于是剪切流就会携带热量到另一侧封油边,直到下一个油垫中。对于一个大型静压轴承是由多个油垫组成的,当工作台转速达到一定范围时热油携带就会发生,油垫温度就会升高,过高的油垫温度会导致油液粘度降低,油垫受力不均匀,机床发生热变形,加工精度大大降低等问题。
由于热油携带问题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所以现有的圆形油垫只考虑了由于油膜剪切力作用而产生的油液温度升高,设计以改变排油槽形状,增大油液散热面积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并没有考虑热油携带产生的热量,更没有从结构上设计主动排油这一问题;因此本人对现有的圆形油垫进行了改造,设计了一种增加抽油孔、散热流道、放油槽的新型圆形油垫,可以大幅度减少热油携带产生的热量,使油膜粘度基本保持不变,承载能力增强,设备事故发生的几率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圆形油垫,通过改善其原有结构,增加放油槽和抽油孔,可以使其油垫油腔内溢出的热油通过放油槽的引导直接被抽油泵抽走,再加上挡油环的阻止,大大减少了油腔油液热油携带的产生,大幅度降低了油垫油膜温度,解决了现有圆形油垫由于热油携带产生的热量而导致油膜温度升高这一缺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圆形油垫。其组成包括:油腔,进油孔,抽油孔,散热流道,放油槽,挡油环,封油边。其特征在于:油垫油腔为圆形;进油孔位于油腔中心,可使油液均匀分布在油腔内,保持油腔内部压力稳定;挡油环位于油垫四周,防止相邻两个油垫之间发生油液交换;抽油孔有4个,每间隔90o均匀分布在挡油环和封油边中间,进行抽油工作,促进油腔里油液的循环;散热流道位于封油边上,呈圆环状分布,每隔90o有一放油槽与抽油孔相对,保证油腔溢出的油直接被抽走;放油槽也有4个,呈条状分布在封油边上,分别与4个抽油孔一一对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减少热油携带的圆形油垫,该油垫在封油边上设置了环形散热流道,既增加了剩余油液的散热面积,也没有破坏原有封油边所能承受的压力,解决了多油垫静压轴承工作时难以解决的热油携带问题,降低了油膜温度。
2.对于多油垫环形静压轴承而言,当多个本新型圆形油垫一同使用时,相邻两油垫之间就会通过放油槽,抽油孔以及挡油环来阻止热油携带现象的发生,经过两次的抽油孔抽油和一次的挡油环阻挡,有效解决了由于热油携带导致的油垫油膜温度上升这一问题。
3.本新型圆形油垫结构设计简单、安装方便,利用油腔中心的进油孔来保证油腔内油液分布的均匀。其进油孔,抽油孔以及放油槽均采用对称结构设计,这样可以使工作台无论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时都能起到减少热油携带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视图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818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