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态减渗结构和净水减渗河床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74190.4 | 申请日: | 2018-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79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赵进勇;徐阳;王琦;彭文启;张晶;赵凌栋;冯杰;王兴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C02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2 | 代理人: | 陈芳;严业福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护层 河床 生态填料层 减渗层 生态层 无纺布 净水 渗体 生态 本实用新型 净化水质 生态填料 物化作用 栖息地 上垫面 渗透性 异质性 卵石 上垫 地表水 地下水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减渗结构和采用该生态减渗结构的净水减渗河床。所述生态减渗结构包括减渗层、生态层和保护层,其中,所述减渗层包括减渗体和在所述减渗体上方的上垫面;所述生态层包括在所述上垫面上方的无纺布和在所述无纺布上方的由多种填料构成的生态填料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生态填料层上方,所述保护层中含有卵石。在满足河床渗透性要求的同时,保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互补,也通过生态填料等的物化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保护层等提高了河床异质性,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态减渗结构和采用该生态减渗结构的净水减渗河床。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将自然河道渠道化、规整化,大量采用不透水材料对河道进行衬砌,河道断面采用梯形等几何规则断面,形成了“三面光”的河道形态,片面强调行洪、排涝等功能。其优点是水流平顺,利于河道两边的的土地利用规划,但负面作用则是曝气功能较弱,在流速缓慢的河道内厌氧菌大量繁殖,水体黒臭,局部可能会出现水华;渠道化的河道降低了河流栖息地的复杂性,从而降低了河流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不透水的河床和护坡阻隔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通道,造成土壤动物和底栖动物丰度降低。
而天然河道或单一平整的无衬砌河道往往渗透能力较强,而且抗冲刷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流土或塌岸危害,渗透量过大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又会导致土壤次生灾害,如土壤盐渍化问题。
为解决此类工程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102296563A公开了一种适合于北方干旱地区砂质河道的生态减渗方法和生态减渗新材料,配制生态减渗砂,清理河道,基础压实,铺设减渗层,回填保护层。该发明的生态减渗砂由当地细砂和膨润土混合配制而成,其中,当地细砂的干重百分比为75~85%,膨润土的干重百分比为25~15%。该技术主要为河床减渗技术,选用了两种天然材料,均易取得,就地利用,造价低廉。但是忽略了北方地区河流的污染问题,所使用的材料对于水质的净化效果较微弱。
为了削减河道中的污染物质,中国专利文献CN102936884A公开了一种再生水河道减渗的方法,在河床基质中添加了一层生物膜减渗层,将煮沸过的淀粉溶液和氯化铵加入至再生水中得到微生物培养液,然后与原生芽孢乳混合后喷洒在所述生物膜上,实现对再生水河道的减渗去污。但是生物膜的培养周期长,生产成本高。
根据现有不透水河床的曝气功能弱,天然河道渗透能力强,上述第一个专利的方案净水效果较弱,上述第二个专利的方案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净水减渗河道来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减渗结构和采用该生态减渗结构的净水减渗河床。
所述生态减渗结构包括减渗层、生态层和保护层,其中,所述减渗层包括减渗体和在所述减渗体上方的上垫面;所述生态层包括在所述上垫面上方的无纺布和在所述无纺布上方的由多种填料构成的生态填料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生态填料层上方,所述保护层中含有卵石。
优选地,所述多种填料包括由碎砖粒、陶粒、沸石均匀掺混形成的填料;所述碎砖粒的粒径为20mm,所述陶粒的粒径为15mm,所述沸石的粒径为10mm;所述碎砖粒、陶粒、沸石的比例为4:2:1;所述生态填料层的厚度为200mm。
优选地,所述减渗层中的主土料为粘土,掺比无机改性的10%~15%的钠基膨润土,且所述减渗层的厚度为200mm。
优选地,所述保护层上方铺设有砾石群;所述保护层中的卵石的粒径为35~75mm;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200mm。
优选地,所述砾石群包括3~7块砾石,所述砾石的间距在15~100cm之间,所述砾石群的间距介于3~3.5m之间。
优选地,所述减渗层、所述生态填料层和所述保护层自下而上,各层的颗粒粒径依次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741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水利堤坝
- 下一篇:具有透水性的土石笼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