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原油储罐乳化水沉降规律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59305.2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096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剑新;黄小侨;王卓;段永生;仝配配;李嘉琛;李军;韩璐媛;梁法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4 | 分类号: | G01N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众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22 | 代理人: | 梁明升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器 双筒 支撑管 原油储罐 数据采集模块 沉降规律 乳化水 内筒 外筒 导线连接 多个电容 监测装置 测量仪 测量 均匀间隔分布 本实用新型 电容测量仪 含水率变化 计算机连接 随时间变化 定位杆 含水率 内筒套 电容 套接 轴向 测试 监测 敏感 计算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原油储罐乳化水沉降规律监测装置,包括双筒电容器、支撑管、电容测量仪、数据采集模块和计算机,多个双筒电容器套接于支撑管上并沿支撑管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多个双筒电容器对应于多个电容测量仪通过导线连接,多个电容测量仪与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导线连接,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导线与计算机连接,测试时支撑管竖直放置于原油储罐内。双筒电容器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之间通过定位杆连接,内筒套接于支撑管上。通过测量内筒和外筒间的电容值,即可获得含水率。双筒电容器对含水率变化变化非常敏感,通过监测多个双筒电容器测量值随时间变化规律,即可获得原油储罐不同高度乳化水沉降规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油储罐乳化水沉降监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原油储罐乳化水沉降规律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原油罐是炼油厂、码头、油库等石油化工企业普遍需要的原油存储容器,原油中普遍含有少量水分,形成乳化水。由于油、水存在密度差,随着时间延长,乳化水滴逐渐在储罐内沉降,导致底部含水率逐渐增加,甚至在罐底附件出现游离水层。准确测量储罐不同高度处含水率分布规律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对于原油的储存,以及收发油作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原油含水率测量技术主要分为人工测量和在线测量。传统的人工测量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取样,采用蒸馏法和电脱法测定原油含水率。电脱法虽操作简单,但误差较大;蒸馏法测量精度大,但存在许多缺点,主要表现在代表性差、连续性差、耗时等。目前常用的在线检测方法有密度计法、γ射线法、电容法、射频法、短波法及微波法等。密度计法是根据纯油密度和纯水密度计算出含水原油的含水率,该方法易受现场介质条件和环境限制;射线法是应用低能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设计而成,可提高生产过程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但测量精度不高,且存在射线辐射、造价高、使用和维修困难等问题;电容法利用水和油介电常数相差很大的原理实现原油含水率检测,采用电容法研制的仪器具有设备简单、安装方便、价格低廉、可靠性好、维护方便等优点,但是量程范围小;短波法是根据原油含水率不同吸收短波的能量也不同的原理来工作的,短波法对原油的温度及含盐量不敏感,测量范围宽,但是成本高、使用和维护困难。
当前的含水率测量方法主要适用于测量取样油品或管道含水率的测量。而原油储罐具有体积大的特点,且不同高度处含水率往往差异很大,现有技术难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原油储罐内含水测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罐不同高度处含水率测量,从而实现原油储罐不同高度处含水率方便快捷地测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原油储罐乳化水沉降规律监测装置,包括双筒电容器、支撑管、电容测量仪、数据采集模块和计算机,多个双筒电容器套接于支撑管上并沿支撑管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多个双筒电容器对应于多个电容测量仪通过导线连接,多个电容测量仪与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导线连接,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导线与计算机连接,测试时支撑管竖直放置于原油储罐内。
进一步地,双筒电容器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之间通过定位杆连接,内筒套接于支撑管上,电容测量仪与对应的双筒电容器的内筒和外筒分别通过导线连接。
进一步地,内筒和支撑管之间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环形间隙均匀间隔设置有多根长度相同的定位杆,从而保证内筒和外筒同轴。
进一步地,内筒和外筒高度相同且均为金属材质,支撑管为绝缘材料。
进一步地,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环形间隙宽度大于等于3mm小于等于5mm。
进一步地,支撑管为两端封闭中部空心的管状,连接双筒电容器与电容测量仪的导线通过支撑管壁上的布线孔进入支撑管内,并从支撑管端部的布线孔伸出与电容测量仪相连,布线孔与导线之间的缝隙由绝缘密封胶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未经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593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