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连续运作的感应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32098.1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59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唐竹胜;郭树玉;唐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竹胜 |
主分类号: | F27D3/15 | 分类号: | F27D3/15;F27D1/18;F27D1/04;F27D17/00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刘志毅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炉装置 本实用新型 密闭炉盖 炉衬 水冷 熔化 余热综合利用 余热再利用 集中回收 节能环保 连续给料 炉体顶部 烟气回收 冶金设备 液态铁水 钢水 出渣口 加料管 连续化 镁铬砖 镁碳砖 产能 出铁 倒炉 炉龄 排出 砌筑 烟气 运作 废渣 煤气 冶金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及冶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连续运作的感应炉装置。本实用新型在炉体顶部设有水冷密闭炉盖,水冷密闭炉盖上设有烟气回收/加料管,既可以作为连续给料通道,也可以将烟气(或煤气)集中回收,余热再利用;炉衬和炉底由镁碳砖或镁铬砖砌筑,炉衬炉龄可达到上万次,大大减少倒炉次数;炉底设有出铁/钢口和出渣口,不断地将废渣和液态铁水/钢水排出,从而实现感应炉装置的连续化运行生产,提高熔化产能,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最大限度做到了余热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及冶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连续运作的感应炉装置。
背景技术
市场上现有的高频感应炉、中频感应炉基本上是用于铸造等行业的废钢、废铁(生铁)、合金等炉料的熔化及其它有色金属的熔化。目前使用的感应炉的装料、熔化均为间歇性,需要人工进行炉顶扒渣,出铁/钢水采取倾倒方式;炉衬为石英砂或镁砂捣打而成,使用寿命仅有几十次,无法做到炉内连续给料、熔化,烟气和余热无法回收利用,污染严重,限制了其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连续运作的感应炉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连续运作的感应炉装置,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炉底座和固定在炉底座上的炉体,所述炉底座和炉体依靠钢架支撑;
所述炉体包括炉衬、炉底和其内部形成的炉膛;所述炉衬外缠绕有若干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两端分别连接有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
所述炉体顶部设有水冷密闭炉盖,所述水冷密闭炉盖上连通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水冷密闭炉盖上设有烟气回收/加料管,所述烟气回收/加料管连通至所述炉膛内部;
在所述感应线圈下方、所述炉衬上设有出渣口和出铁/钢口,所述出渣口和出铁/钢口均设有出口砖。
其中,所述的炉衬和炉底由镁碳砖或镁铬砖砌筑。
所述的出渣口高于出铁/钢口,距离100-300mm,出渣口和出铁/钢口呈90°或18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炉体顶部设有水冷密闭炉盖,水冷密闭炉盖上设有烟气回收/加料管,既可以作为连续给料通道,也可以将烟气(或煤气)集中回收,余热再利用;炉衬和炉底由镁碳砖或镁铬砖砌筑,炉衬炉龄可达到上万次,大大减少倒炉次数;炉底设有出铁/钢口和出渣口,不断地将废渣和液态铁水/钢水排出,从而实现感应炉装置的连续化运行生产,提高熔化产能,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最大限度做到了余热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感应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捣打炉衬;1-2、正极铜排;1-3、感应线圈;1-4、炉底座;1-5、钢架、1-6、出铁/钢口;1-7、炉膛;1-8、炉底;1-9、负极铜排;1-10、加料口;1-11、废渣层;
2-1、炉衬;2-2、正极铜排;2-3、感应线圈;2-4、炉底座;2-5、钢架;2-6、水冷密闭炉盖;2-7、进水管;2-8、出水管;2-9、烟气回收/加料管;2-10、出渣口;2-11、负极铜排;2-12、出铁/钢口;2-13、出口砖;2-14、炉底;2-15、废渣层;2-16、液态铁水/钢水;2-17、炉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可连续运作的感应炉装置,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炉底座2-4和固定在炉底座上的炉体,所述炉底座和炉体依靠钢架2-5支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竹胜,未经唐竹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320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