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废润滑油循环再生的换热蒸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46502.3 | 申请日: | 201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966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邵建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金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F24H1/00;B01D3/00;C10M175/00 |
代理公司: | 南昌赣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王超;刘锦霞 |
地址: | 330500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润滑油 换热 蒸馏装置 蒸馏 循环再生 本实用新型 受热 预热 冷却 第二泵体 第一泵体 加工效率 加热部件 换热层 换热罐 换热器 蒸馏罐 支撑杆 采集 能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废润滑油循环再生的换热蒸馏装置,属于蒸馏装置领域,包括收集部分、换热部分以及蒸馏部分,所述换热部分包括换热罐、第二支撑杆、第一泵体以及换热层,所述蒸馏部分包括蒸馏罐、第二泵体以及加热部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废润滑油循环再生的换热蒸馏装置,废润滑油通过采集换热器内的热量,不但能够使废润滑油实现预热,还能够使受热蒸馏的废润滑实现冷却,因此,不但节省了废润滑油的预热能源,还节省了受热蒸馏的废润的冷却资源,同时也提高了换热蒸馏装置的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馏装置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废润滑油循环再生的换热蒸馏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润滑油产量约占石油产品总量的2%,每年消耗在400万吨以上润滑油,润滑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变质而引发机器的各种故障,因此,废润滑油起不到很好的润滑作用,必须更换,每年我国更换下来的废机油量约占润滑油总量的30%~40%;再加上机器的泄露,废机油的量就更大了,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要对废弃润滑油进行再生处理。
目前,用于废润滑油循环再生的换热蒸馏装置,都不能利用蒸馏的余热对废弃润滑油进行预热,因此,达不到节约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废润滑油循环再生的换热蒸馏装置,使得废润滑油可通过获取换热器内的热量,既能够对废润滑油进行预热,还能够使受热蒸馏的废润滑实现冷却,因此,不但节省了废润滑油的预热能源,还节省了受热蒸馏的废润的冷却资源,同时也提高了换热蒸馏装置的加工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废润滑油循环再生的换热蒸馏装置,
包括收集部分、换热部分以及蒸馏部分,所述收集部分设在所述换热部分的右边,所述蒸馏部分设在所述换热部分的左边;
所述收集部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收集罐,所述第一支撑杆设在所述收集罐的底部,所述收集罐的顶部设有的收集入料口,所述收集入料口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换热部分包括换热罐、第二支撑杆、第一泵体以及换热层,所述换热罐的底部设有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换热罐的左侧设有所述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泵体的上方设有换热层,所述换热罐顶部设有换热进料口,所述换热罐右侧壁的下方设有换热出料口,所述换热出料口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泵体的进口端连通,所述泵体的出口端与第三连接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设在所述换热层下端的进口连接,设在所述换热层上端的出口与第四连接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蒸馏部分包括蒸馏罐、第二泵体以及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设在所述蒸馏罐的内部的左端,所述蒸馏罐左侧设有所述第二泵体,所述蒸馏罐右侧壁上设有出气口,设在所述蒸馏罐上端的蒸馏进料口与所述第四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设在所述蒸馏罐下端的蒸馏出料口与第五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泵体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从所述换热层的右端穿入到所述换热层的左端穿出,且与所述第二泵体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加热部件包括上加热管、下加热管,以及在上加热管和下加热管之间的控温器。
优选的,所述加热部件与外接电源进行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加热管与所述下加热管均由发热电阻丝和不锈钢管构成。
优选地,所述不锈钢管表面涂有导热绝缘氧化镁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均设有滑动轮。
优选地,所述收集罐的右侧设有收集出料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金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昌金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465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