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消落带基塘治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32258.8 | 申请日: | 2018-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918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薛兰兰;王轶浩;何邦亮;张龙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欧 |
地址: | 4040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水槽 消落带 治理系统 阻水板 斜坡 本实用新型 鹅卵石层 生态技术 水流携带 污染物质 滤孔 左端 坡度 梯田 错位 河流 净化 停留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新型消落带基塘治理系统,包括消落带斜坡,所述消落带斜坡上依坡度设有多个塘基,所述相邻两个塘基之间围成一个基塘,所述基塘呈梯田结构分布于消落带斜坡上,所述塘基上均开设有排水槽,所述相邻两个塘基上的排水槽错位、其中一个塘基上的排水槽位于左端相邻塘基上的排水槽位于右端,所述排水槽内设有阻水板,所述阻水板上设有滤孔,所述排水槽内于阻水板于基塘外一侧设有鹅卵石层,通过建立基塘延长来水在基塘治理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对来水进行充分净化,避免入江水流携带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进入河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消落带基塘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为加快行洪、保证河堤安全和减少河道占地,城市河道被渠道化,导致河床平坦河堤生硬,景观灰暗单调,人为隔开了陆生和水生两大生态系统的交流,使得原本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河滨带物种急剧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
水库消落带又称消落区,是水库特有的一种现象,指因水库调度等原因引起水库水位变动为在库区周围形成的一段特殊区域,是水位反复周期性变化的干湿交替区,是水陆之间的连接带,是两者问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生态过渡带,其生态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陆地与水库生态系统的生态状况,因此对水库消落带的保护就非常重要。
以三峡为例,消落区面积和水位涨落幅度最大、连片消落区最多,消落区水位涨落季节反自然枯洪规律,消落区出露成陆时期最为炎热潮湿,大雨、暴雨频繁。消落区范围内被淹没城镇、工矿企业、林地及迁移人口最多,入库大小支流最多,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广。消落区形成后的初期阶段,淹没前的陆地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植物群落等将发生巨大变化。
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随着入江水进入河流,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众所周知,塘是自然界常见的水文结构。塘作为一种湿地生态系统,一直受到景观设计者和生态工程师的关注。在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塘,它们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传统农耕时代,塘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从自然塘的生命智慧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掘传统农耕时代各种塘系统的生态智慧,创建能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基塘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消落带基塘治理系统,通过建立基塘延长来水在基塘治理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对来水进行充分净化,避免入江水流携带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进入河流。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消落带基塘治理系统,包括消落带斜坡,所述消落带斜坡上依坡度设有多个塘基,所述相邻两个塘基之间围成一个基塘,所述多个基塘形成一个基塘净化系统,所述基塘呈梯田结构分布于消落带斜坡上,所述连接相邻两基塘的塘基上均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内设有阻水板,所述阻水板上设有滤孔,所述排水槽内于阻水板于基塘外一侧设有鹅卵石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做了如下改进:
进一步限定,所述阻水板包括外框体,所述外框体上开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一卡槽的深度尺寸大于第二卡槽的深度尺寸,所述第一卡槽的侧壁上卡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活动卡设有挡板,所述滤孔开设在挡板上, 所述第二卡槽内活动卡设有漂浮块,所述挡板与漂浮块固定连接,所述挡板底端连接有防水折叠布,所述防水折叠布底端与第一卡槽槽底固定连接。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限位槽为半圆槽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圆弧为劣弧,所述防水折叠布的两个设有多个与第一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之间的距离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322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装式水利工程用防堵管道
- 下一篇:一种多层的浮式防波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