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铜管抽气封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98150.1 | 申请日: | 2018-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46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方毅;陈占清;李新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康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200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结构 铜管 控制器电 啮合 抽气装置 封闭装置 焊接装置 旋转电机 承接架 抽气 固定铜管 内部气体 压缩方向 真空铜管 控制器 焊接架 焊接 抽出 封闭 制作 | ||
一种铜管抽气封闭装置,包括:焊接装置,控制器,抽气装置,用于抽出铜管内部气体使铜管保持真空,设置在压缩结构前方,与控制器电连接;压缩结构,用于封闭铜管方便焊接,设置在抽气装置以及承接架之间,与旋转电机啮合,与控制器电连接;旋转电机,用于调整压缩结构内部压缩方向,与控制器电连接,与压缩结构啮合;焊接架,用于安装焊接装置,设置在压缩结构顶部,与压缩结构固定连接;承接架,用于固定铜管,设置在压缩结构后方。使用本装置可以快速有效的制作真空铜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管生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铜管抽气封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导热设备上选择铜作为散热材料是一种常规选择,作为导热或散热用的铜制品一般制作成片或管状,为使得制作成管状的铜管能够获得较好的导热性能,通常往铜管里灌注导热液体或对铜管进行抽真空处理,因此在铜管生成过程中对其进行抽真空可以节约加工成品减少加工流程。
中国公开专利号CN 205940204U,公开日2017年 2月8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暖气散热装置,包括:水-介质气体发生器和空气-介质传热器,水-介质气体发生器与空气-介质传热器形成蒸发冷凝回路,该蒸发冷凝回路使气化的中间介质与空气-介质传热器表面的空气进行换热,将热量传递给空气。本实用新型的暖气散热装置将热管技术与散热末端相结合形成一种热管对流散热器,以解决目前铜管对流散热器存在的各种技术缺陷,具有节能、散热末端种类多样,传热系数高等特点。
可以从中看出普通铜管散热性能不足,所以有必要生成真空铜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真空铜管的加工没有系统的装置设计了一种铜管抽气封闭装置。
一种铜管抽气封闭装置,包括:焊接装置,控制器,抽气装置,用于抽出铜管内部气体使铜管保持真空,设置在压缩结构前方,与控制器电连接;压缩结构,用于封闭铜管方便焊接,设置在抽气装置以及承接架之间,与旋转电机啮合,与控制器电连接;旋转电机,用于调整压缩结构内部压缩方向,与控制器电连接,与压缩结构啮合;焊接架,用于安装焊接装置,设置在压缩结构顶部,与压缩结构固定连接;承接架,用于固定铜管,设置在压缩结构后方。
工作时,把需要加工的铜管放置于承接架上,并由承接架固定;压缩结构对准铜管待封闭处,待封闭处距离铜管头部应大于铜管直径;压缩结构对铜管进行第一次压缩,第一次压缩并不能直接使得铜管压缩封闭,抽气装置与铜管头部连通并对铜管进行抽气;压缩装置调整角度并对铜管进行第二次压缩,重复二次压缩过程直至铜管封闭,并由电焊装置对封闭处进行焊接操作,使得铜管头部与压缩处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的抽气装置,包括:抽气装置安装架以及抽气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质通气塞,用于塞住铜管并防止气体通过,与抽气泵连通,与塞推进杆固定连接;塞推进杆,与抽气装置安装架滑动连接,与推进杆电机传动连接;推进杆电机,安装在抽气装置安装架上,与控制器电连接,与塞推进杆传动连接;断面排除面,用于排除随软质通气塞一同回缩的被熔断铜管,设置在抽气装置安装架前方,与抽气装置安装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压缩结构,包括:旋转环,外侧设置有齿纹,内部套设有定位环,外部与旋转电机转轴啮合,环上还设置有液压驱动器,与液压推动杆滑动连接;定位环,套设在旋转环内部,与旋转环滑动连接,与承接架下部固定连接;压制板,用于压缩铜管至扁平,与液压推动杆固定连接;液压推动杆,贯穿旋转环,与旋转环滑动连接,与液压驱动器传动连接;液压驱动器,设置在旋转环外表面,与液压推动杆传动连接,与旋转环固定连接,与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承接架,包括:弧形安装槽,设置在底部支架上方,一端与弧形锁闭槽铰接,另一端与弧形锁闭槽通过活动扣锁可拆卸连接;底部支架,顶部与弧形安装槽固定连接,与定位环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弧形锁闭槽,一端与弧形安装槽铰接,另一端设置有活动扣锁;活动扣锁,设置在弧形锁闭槽上,与弧形安装槽可拆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康铜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康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981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焊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检测式送丝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