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负压吸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85411.6 | 申请日: | 201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337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盛炜;于伟;宋琪;孟凡慧;刘苗;景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红团 |
地址: | 10085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引 装置 | ||
一种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瓶,负压引流瓶的引流管连接有针筒外壳,引流管与针筒外壳的尾部密封连接,针筒外壳的顶部安装有导管,导管的末端安装有海绵;所述海绵上设置有一盲孔,导管的末端插入所述盲孔内;海绵上设有贴膜,贴膜将海绵密封固定在患者的创面上。本实用新型取材简单,大大方便了门诊患者的治疗。尤其对于长期创面不愈的患者,在减少患者频繁就诊次数的同时,由于使用了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使用证明,由于装置本身价格较同类产品低,且同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而使得患者治疗周期缩短,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压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1993年,德国Fleischmann发现创面密闭并保持负压状态可降低创面细菌负荷,缩短创面愈合时间。1995年,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正式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证实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对于急慢性创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的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大多需借助病房中央负压系统进行负压吸引治疗,而创面门诊患者无此治疗条件,大大影响了门诊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目前也有一些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在临床治疗中使用,但是这些负压装置体积一般较大,不易患者随身携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目前的便携式封闭负压装置价格均在5000元以上,成本较高,这也使得许多门诊患者放弃了负压创面治疗这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负压吸引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瓶,负压引流瓶的引流管连接有针筒外壳,引流管与针筒外壳的尾部密封连接,针筒外壳的顶部安装有导管,导管的末端安装有海绵;所述海绵上设置有一盲孔,导管的末端插入所述盲孔内;海绵上设有贴膜,贴膜将海绵密封固定在患者的创面上。
优选的,所述吸引导管为成人一次性吸痰管。使用的优点:1、产品本身经过环氧乙烷灭菌为一次性无菌产品,无需消毒后使用。可直接用于患者的创面,不必担心二次感染;2、产品材质易于修剪,可根据创面需要随时修剪相应的侧孔,保证引流管路的畅通。
优选的,所述针管外壳的容量为2ml。使用原因:2ml空针可直接与上述吸引导管相连接(一次性吸痰管F10的内径为3.33mm与2ml空针头直径匹配)。所述负压引流瓶的容量500ml。使用原因:选择体积相对较大的负压引流瓶,可保证在真空环境下有足够的负压形成有效的负压治疗;但又不选择体积过大的引流瓶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优选的,所述导管与针筒外壳的连接处以及所述针筒外壳与负压引流瓶的连接处均通过医用透明膜进行密封固定。医用透明膜内层为无菌表面,可起到安全有效的固定作用,并可形成有效的密闭环境,在应用负压后可保持负压治疗状态。
优选的,所述导管一端的端口插入至所述吸附海绵盲孔的末端,所述盲孔的末端位置在所述接近海绵底面,即靠近海绵与患者创口接触的位置。应用的吸附海绵非常易于裁剪,可根据患者的创面随时随意裁剪成需要的大小及形状。
优选的,海绵采用亲肤性的医用透明贴膜固定在创口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854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剪力墙及其内撑条
- 下一篇:一种显示负压值且能导入增效液的枪式拔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