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自激振荡电源的SS型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80875.8 | 申请日: | 201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262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波;疏许健;刘功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冯炳辉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谐振器 副边 自激振荡电源 原边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本实用新型 电场耦合 发射线圈 接收线圈 金属极板 耦合电容 内阻 原边谐振电容 恒定 本征频率 传输距离 传输效率 副边电感 副边线圈 谐振电容 原边电感 原边线圈 供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电源的SS型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包括自激振荡电源、原边谐振器、副边谐振器、耦合电容金属极板和负载RL;原边谐振器包括串联连接的原边发射线圈和原边谐振电容C1,原边发射线圈包括串联连接的原边电感L1和原边线圈内阻R1;副边谐振器包括串联连接的副边接收线圈和副边谐振电容C2,副边接收线圈包括串联连接的副边电感L2和副边线圈内阻R2;耦合电容金属极板连接原边谐振器和副边谐振器;自激振荡电源与原边谐振器相连,负载RL与副边谐振器相连。本实用新型利用自激振荡电源对系统进行供电,使系统工作在本征频率下,当传输距离发生变化时,系统的频率会自动进行调节,实现恒定高水平的传输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电能传输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电源的SS型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电能的主要传输方式是通过金属导线传输电能,通常需要两根及以上的导线为传导电流提供传输通道。传统的有线输电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金属导线和复杂的架线工程,还不得不确保金属导线之间的绝缘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旦发生短路等故障,就会因继电保护装置动作而造成停电事故,若保护装置失灵,则可能引起火灾、爆炸或触电等危险。而且这种有线输电方式还存在金属导体裸露、接触式电火花、老化、接触机构磨损等安全问题,在潮湿、水下、矿井、含易燃易爆气体的工作环境下,难以实现安全可靠的供电,且由于导线的束缚使得用电装置的灵活性大大降低。为了解决有线电能传输方式的局限性,无线电能传输的方式应运而生,不断被人们所重视,这种方式具有取电方便、节约金属资源和避免繁杂的架线工程等优点,同时解决了传统有线输电方式的缺陷。
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之一,相比较感应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而言,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同样等级的传输距离、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但其能量传输形式是交互电场,能量的传输是将金属障碍物作为耦合极板的一部分来传输能量,而不被其所阻断,且电场基本被限制在耦合极板之间而存在,电磁干扰被大大减少。
目前,传统的空间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受传输距离的影响较大,通常传输效率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大大降低,不利于系统的实际应用。
而外加自激振荡电源的SS型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工作频率由系统参数值所决定的,是系统的固有特征,因此这一频率称为特征频率,亦称本征频率。外加电源的自激振荡系统中,电源的工作频率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系统参数的变化而保持工作在本征频率。并且在临界传输距离以内,系统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在本征频率下均可以保持恒定。这些特征使得外加自激振荡电源的SS型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稳定的进行电能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激振荡电源的SS型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利用自激振荡电源对系统进行供电,使系统工作在本征频率下,当传输距离发生变化时,系统的频率会自动进行调节,在一定的较远传输距离内实现恒定高水平的传输效率,同时保持输出功率恒定,实现了稳定的电能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808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