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血浆及血小板滴眼剂制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73310.7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93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吴开力;刘秀平;周世有;邵应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J3/00 | 分类号: | A61J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周友元;刘明星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小板 过滤腔 血浆 制备装置 导流管 滴眼剂 注射管 负压 连通 本实用新型 滴眼剂瓶 上端 滴眼液 分流管 下端 制备 橡胶密封塞 血细胞 无菌腔体 单剂量 滴眼瓶 过滤膜 膜过滤 上端面 下端面 一次性 灌入 腔体 无菌 去除 医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含血浆及血小板滴眼剂的制备装置,包括由注射管、过滤腔、导流管、分流管和多支滴眼剂瓶构成的负压无菌腔体,注射管的上端设有橡胶密封塞,注射管的下端与过滤腔的上端面连通,过滤腔的下端面与导流管的上端连通,导流管的下端通过分流管与各滴眼剂瓶连通,过滤腔中部设有2.5~3.5μm孔径过滤膜,用于去除大于2.5~3.5μm的血细胞有形成份。本实用新型的含血浆及血小板滴眼剂制备装置,在负压无菌的腔体中,经膜过滤方法获得带血浆血小板滤液,利用负压灌入多支单剂量滴眼瓶,获得一次性滴眼液,约15分钟获得,制备效率高,滴眼液含血小板,操作简便易行,医护人员或患者可在普通空间自行制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血浆及血小板滴眼剂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自体血浆制成的血源性滴眼液在眼表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用含有血小板的自体血浆做成滴眼制剂代替药物滴眼液,对于特定眼部疾病能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且药毒副作用更低,其效果也优于自体血清滴眼液。但是,血源性滴眼液中不宜添加防腐剂,以避免对角膜上皮的毒性作用,提取和配置血源性滴眼液的过程应该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专利(ZL200720013742.3)公开了一种自体血清眼水采集制备系统,包括采血装置、血清稀释瓶和分装装置,该系统需要室温静置2小时或4℃静置48小时,以形成血清。该套系统需要分段与外部空气连通,非密闭无菌。其静置步骤至少需要2小时,且静置方法获得的是血清,不是血浆,也不含血小板,对某些眼部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效率高、操作方便、含血浆及血小板的滴眼剂制备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血浆及血小板滴眼剂制备装置,包括由注射管、过滤腔、导流管、分流管和多支滴眼剂瓶构成的负压无菌腔体,注射管的上端设有橡胶密封塞,注射管的下端与过滤腔的上端面连通,过滤腔的下端面与导流管的上端连通,导流管的下端通过分流管与各滴眼剂瓶连通,过滤腔中部设有2.5~3.5μm孔径过滤膜。
优选地,所述滴眼剂瓶包括一体成型的封口部、弹性囊腔和端盖,弹性囊腔可靠其回弹力加速血液过滤及流进。
使用时,医护人员或患者通过配套的注射器抽取血液,再将抽取的血液注入装置中,通过过滤、负压导流,分配成数支滴眼液,热封装完成,自行储存备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使用该装置获得一次性血源性滴眼制剂,整套系统密闭无菌,杜绝污染。
2、通过2.5~3.5μm孔径膜过滤方法获得的血源滴眼制剂,不仅含有血浆,还富含血小板(正常血液浓度1.8倍),疗效更好。
3、约15分钟获得,制备效率高。
4、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好,医护人员或患者可在普通空间自行制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含血浆及血小板滴眼剂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橡胶密封塞;2-注射管;3-过滤腔;4-导流管;5-分流管;6-滴眼剂瓶;7-2.5~3.5μm过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未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733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