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腹腔镜术中吸排烟稳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58949.8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22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杨秋菊;彭蕾;胡梅;李佳;田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秋菊 |
主分类号: | A61B90/00 | 分类号: | A61B9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650032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腹腔镜 排烟 抽吸管 连接管 双腔 烟雾吸收 过滤瓶 排烟管 输送管 二氧化碳 腔道 稳压 腹腔镜术 离心风机 稳压装置 引流管 防水透气膜 气路单向阀 负压引流 右端部 | ||
一种腹腔镜术中吸排烟稳压装置,包括腹腔镜戳卡a、腹腔镜戳卡b、双腔抽吸管、引流管、吸排烟管、烟雾吸收过滤瓶、连接管、离心风机、稳压瓶和二氧化碳输送管,双腔抽吸管与腹腔镜戳卡a连接,引流管与双腔抽吸管的第一腔道连接,吸排烟管与双腔抽吸管的第二腔道连接,第二腔道的右端部设有防水透气膜,吸排烟管固定于烟雾吸收过滤瓶的瓶内上方,连接管一端固定于烟雾吸收过滤瓶的瓶内底部,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于稳压瓶的内部,连接管上设有离心风机,二氧化碳输送管分别与稳压瓶和腹腔镜戳卡b连接,二氧化碳输送管上设有气路单向阀。该装置可同时进行负压引流和吸排烟操作,两个操作可分别独立进行,吸排烟过程可持续、不间断进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腹腔镜术中吸排烟稳压装置。
背景技术
腹腔镜手术中,使用能量平台如单极电刀、血管闭合器、双极电凝、超脉冲等离子电刀、超声刀等会产生手术烟雾。手术烟雾中含有碳氢化合物、腈类、脂肪酸、酚类等多种有害化学成,部分手术烟雾颗粒直径为0.1-0.5um,普通外科口罩只能过滤5um颗粒直径以上的颗粒,不能提供有效防护,极大地损害手术人员的健康,同时腹腔中的手术烟雾滞留过多会严重影响手术视野,延误手术进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医护人员采用简单的手术排烟装置,即采用引流管一端与腹腔镜戳卡侧孔连接,引流管的另一端与负压吸引器连接,由于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吸引力较大,在负压吸引烟雾的同时也将会吸走腹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造成腹腔内气压急剧减小而影响手术,同时利用引流管抽吸手术烟雾为间断性抽吸方式,难以持续性抽吸手术烟雾以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
申请号为201620098456.0的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腹腔镜简易排烟雾装置,该装置的腹腔穿刺器和腹腔镜吸引器分别与三通管连接,而后三通管与负压吸引盒连接,三通管的两个入口处设有流速控制阀,利用流速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分别进行负压引流和吸排烟操作,然而该方式仍然存在二氧化碳被吸出的问题,造成腹腔内气压急剧减小而难以提高良好的手术视野;申请号为201720252269.8的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适用腹腔手术的稳压型有害气体过滤装置,该装置利用无菌水过滤烟雾,然后过滤后的二氧化碳回输送至气腹机中,该装置并未考虑到二氧化碳气体易溶于水的特性,同时气腹机在负压吸引水滤瓶中的剩余的二氧化碳时,水滤瓶中的无菌水也将会进入气腹机中,该装置在吸排烟时难以同时进行负压引流,需要更换装置进行负压引流,造成吸排烟难以持续、不间断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腹腔镜术中吸排烟稳压装置,该装置可同时进行负压引流和吸排烟操作,两个操作可分别独立进行,吸排烟过程可持续、不间断进行。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腹腔镜术中吸排烟稳压装置,包括腹腔镜戳卡a和腹腔镜戳卡b,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腔抽吸管、引流管、吸排烟管、烟雾吸收过滤瓶、连接管、离心风机、稳压瓶和二氧化碳输送管,双腔抽吸管与腹腔镜戳卡a连接,引流管与双腔抽吸管的第一腔道连接,吸排烟管与双腔抽吸管的第二腔道连接,第二腔道的右端部设有防水透气膜,吸排烟管固定于烟雾吸收过滤瓶的瓶内上方,连接管一端固定于烟雾吸收过滤瓶的瓶内底部,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于稳压瓶的内部,连接管上设有离心风机,二氧化碳输送管一端固定于稳压瓶的瓶内上方,二氧化碳输送管的另一端与腹腔镜戳卡b连接,二氧化碳输送管上设有气路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烟雾吸收过滤瓶瓶体内中部设有烟雾吸收过滤层,烟雾吸收过滤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砂石层、硅藻泥层、活性炭层和医用过滤膜层,医用过滤膜层由若干HEPA滤膜叠压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烟雾吸收过滤瓶的瓶盖上设有负压监测表。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流管和吸排烟管的管路上设有流量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秋菊,未经杨秋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589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