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混凝土灌注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51879.3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124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梁剑锐;徐略;许建清;韦嘉;刘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6 | 分类号: | E02D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22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板 漏斗孔 储料漏斗 水下混凝土 灌注导管 拉索 混凝土 建筑施工领域 本实用新型 混凝土压力 合页铰接 水平设置 向下翻转 向下转动 半圆状 板带 挡条 导管 合页 拉出 销轴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公开了一种水下混凝土灌注导管,包括导管和储料漏斗,所述储料漏斗中水平设置有漏斗孔板,所述漏斗孔板包括半圆状的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所述第一分板与第二分板通过一合页铰接且可向下翻转,所述合页的销轴上设置有一端与其固定连接的拉索,所述拉索另一端延伸到储料漏斗外。拉出漏斗孔板时,在自身重量、混凝土压力和挡条的作用力下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向下转动,减少漏斗孔板带出的混凝土,减少混凝土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水下混凝土灌注导管。
背景技术
水下混凝土施工工艺是桥梁基础、港口水下建筑、水下隧道等常用的施工工艺。
专利公告号为CN206134079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水下混凝土施工工艺教学装置,包括井孔、井字支撑架、储料漏斗、导管和漏斗孔板,井字支撑架设置在井孔上端的开口处;储料漏斗通过井字支撑架定位在井孔上方,导管定位在井孔内腔中且导管上端通过连接法兰与储料斗下端连接;漏斗孔板定位在储料漏斗靠底部的位置,漏斗孔板的上端面还通过吊环连接有拉索,拉索延伸至储料漏斗外。演示时,将泥浆模拟混凝土放入储料漏斗内腔中,放满后用手拉动拉索,拉出漏斗孔板,泥浆即沿导管流入井孔,同时将导管内的水挤出井孔,持续加入泥浆,即可完整演示水下混凝土浇筑流程。
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漏斗孔板面积较大,将漏斗孔板提拉出漏斗时,漏斗孔板可能会使漏斗内的大量混凝土掉入水中,从而造成大量混凝土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下混凝土灌注导管,减少拉出漏斗孔板时带出的混凝土,减少混凝土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水下混凝土灌注导管,包括导管和储料漏斗,所述储料漏斗中水平设置有漏斗孔板,所述漏斗孔板包括半圆状的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所述第一分板与第二分板通过一合页铰接且可向下翻转,所述合页的销轴上设置有一端与其固定连接的拉索,所述拉索另一端延伸到储料漏斗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时,将混凝土倒入储料漏斗中,倒入足量混凝土后,通过拉索向上提拉漏斗孔板,漏斗孔板向上移动打开储料漏斗口的过程中,在自身重量和混凝土压力的作用下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向下翻转,减少提拉出漏斗孔板时带出的混凝土,减少混凝土的浪费,同时减少提拉漏斗孔板时漏斗孔板受到的阻力,便于漏斗孔板的取出。
优选的,所述储料漏斗内壁两侧上对称设置有挡条,所述挡条位于漏斗孔板上部且沿销轴轴向设置,两个挡条之间形成用于取放漏斗孔板的取放区,所述拉索一端从取放区穿过以延伸到储料漏斗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上提拉漏斗孔板时,挡条驱使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向下翻转,克服流入漏斗孔板下部的混凝土阻止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向下翻转,同时提拉漏斗孔板的过程中通过挡条将沾附在漏斗孔板上的混凝土刮除,减小漏斗孔板带出的混凝土,方便快捷。
优选的,两根挡条上均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水平设置且垂直于挡条,所述伸缩杆一端与挡条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储料漏斗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伸缩杆调整挡条之间的间距,方便漏斗孔板的取放。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包括内杆和套接在内杆上的套杆,所述内杆上沿其轴向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内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漏斗孔板通过取放区时,弹性件的回复力驱使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相互靠近,从而减少漏斗孔板带出的混凝土。
优选的,所述导管中设置有与其管径匹配的活塞球,所述活塞球通过一拉绳与第一分板或第二分板底侧连接,所述第一分板后和第二分板底侧上均设置有用于割断拉绳的割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518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