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热炬手把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40907.1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628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潘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婷 |
主分类号: | F23D14/40 | 分类号: | F23D14/40;F23D14/60;F16K11/1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唐澎淞 |
地址: | 31513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入 加热炬 下接口 钢球 手把 侧接口 进气管 快开阀 上接口 微调阀 本实用新型 把手组件 方便安全 钢球密封 接口位置 漏气现象 密封效果 气流控制 气体流道 顶杆头 开关阀 握手柄 五通阀 上端 阀体 下端 异形 连通 供气 失灵 体内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炬手把,包括;阀体,整体呈异形五通阀结构,包括上接口、下接口、侧接口、后接口、前接口,上下接口位置相对并通过一通道相互连通,阀体内开设有若干气体流道;把手组件,包括进气管和握手柄,进气管的前端伸入后接口内;微调阀,下端伸入上接口内并延伸至通道内,微调阀包括一钢球,钢球设置于通道与下接口相连通处;快开阀,上端伸入下接口内,快开阀的顶杆头端向上伸入通道内并抵靠钢球;开关阀,一端伸入侧接口内。其技术方案整体结构简洁可靠,能够方便安全的实现加热炬手把供气及气流控制的功能,且采用钢球密封使得密封效果更佳,减少漏气现象,能够有效防止使用过程中快开失灵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炬手把。
背景技术
加热炬是常用于焊接工艺中的设备,一般都包括手把部分和出火管,目前手把部分一般设置为组合在一起的阀体和手柄两部分,为了实现加热炬的开关、微调以及快开功能,一般在手把部分上设置有开关阀、微调阀以及快开阀的结构。
参阅专利号为CN200820167897.7的中国专利“气体加热炬”,具体在于其阀体包括用于点火的微调阀和用于正常工作的快速开启阀,微调阀的一端与握手柄的出气口相连通,而微调阀的另一端与通气管相连通,而快速开启阀的一端与握手柄的出气口相连通,而其另一端与通气管相连通。增加了正常工作的快速开启阀,当要进行正常工作时,操作员只要按下快速开启阀的手柄压杆就能进行正常工作。
而目前的加热炬手把普遍存在结构比较复杂、不便于控制气流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旨在能够方便安全的实现加热炬手把供气及气流控制功能的加热炬手把,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加热炬手把,包括;
阀体,整体呈异形五通阀结构,其包括上接口、下接口、侧接口、后接口以及用以连接加热炬出火管的前接口,上接口与下接口位置相对并通过一通道相互连通,阀体内部开设有若干气体流道,包括连通上接口与前接口的第一流道、连通下接口与前接口的第二流道、连通侧接口与后接口的第三流道、连通侧接口与通道的第四流道;
把手组件,包括进气管和套装于进气管外的握手柄,且进气管的前端伸入后接口内;
微调阀,下端伸入上接口的内部并延伸至通道内,且微调阀包括一钢球,钢球设置于通道与下接口相连通处,用以封闭通道与下接口;
快开阀,上端伸入下接口的内部,且快开阀的顶杆头端向上伸入通道内并抵靠钢球;
开关阀,设置于阀体一侧且一端伸入侧接口内,用以启闭第三流道。
较佳的,微调阀包括由上而下的依次装配在一起的微调阀闷盖、微调阀杆、微调阀接头、第一弹簧以及钢球,其中,
钢球上端抵靠第一弹簧而下端抵靠于通道与下接口相连通处,微调阀接头下端旋接于上接口内而上端旋接微调阀闷盖,微调阀杆的下端伸入微调阀接头内部并向下穿出微调阀接头的下端面,微调阀杆的中部外周旋接于微调阀接头内部,微调阀杆的上端抵靠于微调阀闷盖的内顶面。
较佳的,微调阀接头的上端面向下开设有用以容置微调阀杆的圆形槽,且微调阀接头的下端面开设有连通至圆形槽的通孔,微调阀杆的下端经由通孔穿出微调阀接头。
较佳的,圆形槽内、微调阀接头的下端、通道与下接口相连通处均设置有O型圈。
较佳的,快开阀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装配在一起的快开阀手把、快开阀螺母、快开阀衬圈、顶杆以及第二弹簧;
快开阀手把固连快开阀螺母,快开阀螺母旋接阀体的下端,顶杆上端向上伸入通道并抵靠钢球,第二弹簧套装于顶杆外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婷,未经潘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409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