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环保电动汽车充电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40110.1 | 申请日: | 2018-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383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发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协基电子(常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9/00 | 分类号: | H01B9/00;H01B9/02;H01B7/29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控制线 总屏蔽层 动力线 辅助线 通信线 电动汽车充电 阻燃填充料 新型环保 外护套 电缆 本实用新型 节能环保 填充 安全 | ||
一种新型环保电动汽车充电电缆,包括2根信号控制线,2根通信线,2根动力线,2根低压辅助线,阻燃填充料,总屏蔽层和外护套。具体而言,2根动力线的一侧设置2根信号控制线和2根通信线,而另外一侧设置2根低压辅助线,总屏蔽层将2根信号控制线,2根通信线,2根动力线和2跟低压辅助线包裹并以阻燃填充料从填充,总屏蔽层的外侧为紧裹的外护套。本实用新型具有节能环保,安全耐用的特性,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新型环保电动汽车充电电缆。
背景技术
在全球变暖的环保问题上不能不提到汽车行业,因为汽车尾气排放已经被公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也是目前环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而传统的汽.柴油车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汽车废气含有上千种化学物质,可分为气体(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醛类等)和颗粒物(碳黑、焦油和重金属等)两大类。国外专家的研究表明,由于汽车废气的排放主要在0.3米至2米之间,正好是人体的呼吸范围,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非常严重:刺激人体呼吸道,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下降,导致暴露人群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呼吸困难的发病率升高、肺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尾气中的苯类物质是强致癌物质(特别是肺癌),会引发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
汽车每燃烧1公斤汽油排出3.08公斤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地球上接连出现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与温室效应加剧有关。城市因人口密集、高楼密集、公路密集,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更为严重。温室气体像毯子一样把热束缚在低层大气里,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1度,甚至更多。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改变了地方天气形势,特别是雨量分布形势已经发生改变。这是全球变暖在城市的反应。汽车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还会破坏臭氧层,而臭氧损耗与气候变化通过某些机制相互联系。一些专家认为,臭氧层的破坏造成太阳辐射过强,也会导致高温天气。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能源环保节能汽车及其配套设备成为当今世界急切需要发展的重要技术命题。目前在围绕着新能源环保节能汽车的配套设备上,创造和生产出新型环保电动车充电电缆存在许多技术难点,困扰着企业的生产,社会的进步。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环保电动汽车充电电缆,达到节能环保,安全耐用的特性,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环保电动汽车充电电缆,包括2根信号控制线,2根通信线,2根动力线,2根低压辅助线,阻燃填充料,总屏蔽层和外护套。
具体而言,2根动力线的一侧设置2根信号控制线和2根通信线,而另外一侧设置2根低压辅助线,总屏蔽层将2根信号控制线,2根通信线,2根动力线和2跟低压辅助线包裹并以阻燃填充料从填充,总屏蔽层的外侧为紧裹的外护套。
进一步的,通信线外层为分相屏蔽层。
进一步的,总屏蔽层采用同心式疏绕结构。
优选的,动力线的线芯为镀锡软铜导体并同向绞合。
优选的,2根动力线、2根低压辅助线、2根信号控制线的外层为柔软乙丙橡皮材质。
优选的,通信线芯为聚乙烯绝缘材质。
优选的,外护套为阻燃聚氨酯材质。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环保电动汽车充电电缆,达到节能环保,安全耐用的特性,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协基电子(常熟)有限公司,未经新协基电子(常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401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