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钻屑随钻生物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35604.0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243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公让;张敬辉;刘振东;吴雄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21/06 | 分类号: | E21B21/06;E21B41/00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华颂;李勇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屑 生物处理 随钻 螺旋输送机 菌液喷 生物处理系统 生化反应器 离心机 除砂器 干燥筛 循环罐 振动筛 本实用新型 菌液喷淋器 菌液培养 生化反应 装置实现 储备罐 输送机 钻井液 菌液 喷淋 钻井 清水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钻屑随钻生物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罐、振动筛、干燥筛、除砂器、离心机、输送机、清水储备罐、菌液喷淋装置和生化反应器,其中的菌液喷淋装置包括菌液培养箱和菌液喷淋器。钻井返出钻井液先进入振动筛,然后进入干燥筛,分离出液相进入循环罐,分离出钻屑进入螺旋输送机;液相进一步进入除砂器和离心机进行分离,分离出钻屑进入螺旋输送机;开动螺旋输送机同时,打开菌液喷淋装置,把菌液均匀喷淋到钻屑,然后进入生化反应器,在一定温度下生化反应15~60min,即可实现钻屑随钻生物处理。该实用新型涉及的装置实现了钻屑随钻生物处理,解决了钻屑生物处理时间长的问题,提高了处理效果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钻井废液环保处理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钻井井场的钻屑随钻生物处理系统,适用于钻屑的随钻及钻后治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钻井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大多数的油田对钻井液的处理方式大都选择填埋处理,即在钻井前先在合适的位置挖一个钻井液池,然后借助自然条件进行蒸发和干燥,最后在其表面填埋表土将其覆盖。这种处理方法在雨水少的地方取得的效果较好,但在雨水较多或水源较为丰富的地方,废弃钻井液容易产生泄漏,对附近的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废弃钻井液主要是由钻井液、钻屑和其他作业所产生的废液所组成的。据估算,水基钻屑所占比例为64.7%。
近几年,许多国家提出钻井废弃物“零排放”的目标,从钻井废弃物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到末端处理都分阶段进行了严格要求,以便能将钻井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降至最低水平,从而推动钻井废弃物处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外在水基钻井废弃物处理方面,大力发展脱水处理技术,主要为化学强化固液分离技术,分离出水回用或拉运至集中处理站处理,分离出渣拉运处理。目前国内各油田处理钻井废弃物的主要方法是在钻井完成后统一治理,先将钻井污水处理或回收,然后对钻井固体废弃物统一进行固化处理,最终就地填埋复耕或拉运到指定的堆渣场集中存放。对处于环境敏感区范围内的钻井固废运至钻井固废处理场集中处理,通过场内固化及综合利用设备,实现钻井固废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所有这些处理技术均为末端治理技术。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后,各油田为减少钻井过程中固液废弃物的环境危害,纷纷试验采用钻屑不落地技术,随钻不落地处理已成为钻井环保发展的趋势。该技术主要分为收集转移、固液分离、液相处理或利用、固相处理或固相临时存储等4个单元。由于多数油田缺少固相最终处置方法的技术规范或法规引导,目前不少油田的固相直接临时存储,多采用在井场附近用防渗膜坑临时存储,完井后转移集中进一步固化处理。但是对于钻井液中加入大量无机或有机盐、沥青、磺化物、含油润滑剂等助剂的钻屑,不适宜直接固化,必须先进行重金属稳定、有机物降解等作业后方可固化。针对含油10%以下钻屑有些地方采用生物降解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油相,使有机物BOD和COD降低。常见有好氧生物法、厌氧生物法、酶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发酵工程等,优点是投入少,分解油相较为彻底,缺点是处理周期长,存在微生物风险等,适用于集中场站处理。有些油田明确规定不能采用固化方法,不能填埋。如何对钻屑的清洁处理和利用变得尤为关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未经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356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