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09742.1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81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唐举玉;石臻;朱文欣;刘慧;史越;潘丁;刘睿;马彬彬;金瑞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A61L31/14;A61L31/08;G02B21/0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厉田 |
地址: | 41000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缝合针 荧光粉 显微外科手术 荧光激发光源 本实用新型 缝合系统 沉积层 显微镜 手术安全性 手术缝合 光照 发光 激发 覆盖 发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包括显微镜和缝合针,所述缝合针上设有荧光粉沉积层,所述显微镜上装设有用于激发所述荧光粉沉积层发光的荧光激发光源,所述荧光激发光源的光照至少覆盖手术缝合区域。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使缝合针产生易见光,便于发现,以致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效率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微外科手术缝合系统。
背景技术
显微外科操作中显微吻合常用缝合针线规格为8-0至11-0型号,针的直径为0.05mm至0.14mm,弦长为3至5mm,弧长为3.8mm至6.4mm,缝线直径为0.015至0.045mm,长度为10-15cm。如此细小的显微缝合针线,在显微镜视野下清晰可见,肉眼视野下须在对比反差较大的纯色背景下才可分辨。在显微镜放大状态下,常规的工作距离为20-25cm,在此距离下落入手术术野的显微外科针线由于易被复杂的手术创面背景掩盖而难以找寻。
医务人员在应用手术显微放大系统进行显微缝合时,显微放大倍数通常在10倍左右,有时还需放大至40倍,所放大术野的视场直径通常为9.5mm-20mm(0.95-2cm)。由于显微缝线的长度通常为10-15cm,远远大于视场直径,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显微缝合针离开显微视野的情况。同时,由于受到医务人员操作熟练度、术区待缝合组织情况、显微操作器械质量和辅助人员操作熟练度等因素的影响,显微外科手术进行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飞针”、“跳针”和“断针”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显微缝针会不可预料地脱离显微持针器,通常显微缝针会离开显微镜视野,且并非术者预先设计放置缝针的方位。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缝线尾部已经打结固定的显微缝线,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牵拉缝线快速寻找缝针。但由于显微针线的连接部为受力的薄弱部位,加之显微缝针的锐利针头容易刺入附近的组织造成阻力,显微缝线的直径细小,不当的用力容易使之断裂,导致针线分离,显微外科手术创面复杂,血管神经分布密集,此举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组织损伤。
因此,在显微缝针脱离显微术野,尤其是缝线尾部随针一起脱出、“断针”的情况;和缝针脱出但尾部仍固定于显微术野内的情况,为了避免外力牵拉缝线导致针线分离或缝线断裂,因显微视场直径过于狭小,移动受限,不能用于寻找显微缝针,需术者肉眼在复杂的手术创面背景下寻找显微针线。而手术的无菌条件对视距的要求和显微镜工作距离的要求更是增加了肉眼寻针的难度。手术过程中,为了寻找“失踪”的显微缝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延误血管和神经吻合过程导致组织缺血时间延长,引起整个手术的失败;延长患者麻醉时间,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甚至导致患者发生生命危险。
此外,若显微缝针未找到,由于其非常细小,难以通过常规的B超、X线和CT检查发现。由于显微缝针为金属物体,会导致患者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以及不能进入强磁场环境。显微缝针残留在病人体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隐患。缝针作为非植入性异物,残留在局部组织中易引起组织感染,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如若缝合针刺入神经或肌腱,则会引起患者术后部位疼痛、导致难以缓解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如缝针刺入小血管,会造成术后血运障碍,引起局部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或淤血,甚至坏死;如缝针刺入大、中动静脉,血液快速流动易将缝合针冲入大血管内部,锋利的针头可损伤大血管内壁,导致动脉夹层、动脉瘤等致命疾病的形成;缝针随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处血管分支,可导致心脏瓣膜、大静脉瓣膜等的损伤,引起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以引起全身重要脏器栓塞危及生命。
同时,对于显微外科手术初学者,在练习显微操作时由于持针、进针、出针的手法不熟练,持针用力过猛、持针位置错误、进针角度、进针位置错误等原因,造成“飞针”、“跳针”和“断针”的几率大大增加,初学者通常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找针或选用新针,造成没有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未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097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腹腔镜疝囊结扎针体结构
- 下一篇:吻合器连接杆的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