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校准驱动电路和校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04842.5 | 申请日: | 2018-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172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温立;严伟;李曙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琻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25/00 | 分类号: | G01L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王文红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校准器件 输出端连接 低电位端 高电位端 驱动电路 控制器 校准 第一开关 开关器件 校准系统 主控制器 电源端 接地端 控制端 本实用新型 电源连接 校准技术 接地 输出端 输入端 数据端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校准驱动电路和校准系统,涉及校准技术领域。其中,校准驱动电路包括:输出端与各待校准器件的数据端分别连接的主控制器,输入端与所述主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的从控制器,控制端分别与所述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高电位端分别与电源连接、低电位端分别与各待校准器件的电源端连接的第一开关器件,任意一个第一开关器件的低电位端分别与多个待校准器件的电源端连接,控制端分别与所述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高电位端分别与各待校准器件的接地端连接、低电位端接地的第二开关器件,任意一个第二开关器件的高电位端分别与多个待校准器件的接地端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线路复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校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校准驱动电路和校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监控应用的不断拓展,实现监控的各种传感器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传感器的使用需要进行校准,以避免由于存在误差而导致检测的数据可靠性较低的问题。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在现有的校准技术中存在着线路复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校准驱动电路和校准系统,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线路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校准驱动电路,包括:
主控制器,该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各待校准器件的数据端分别连接,以向各待校准器件输出数据信号;
从控制器,该从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主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以接收所述主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
第一开关器件,该第一开关器件为多个,且控制端分别与所述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高电位端分别与电源连接、低电位端分别与各待校准器件的电源端连接,任意一个第一开关器件的低电位端分别与多个待校准器件的电源端连接;
第二开关器件,该第二开关器件为多个,且控制端分别与所述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高电位端分别与各待校准器件的接地端连接、低电位端接地,任意一个第二开关器件的高电位端分别与多个待校准器件的接地端连接;
其中,任意一个待校准器件,与该待校准器件连接的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根据所述从控制器基于接收的控制信号生成的控制指令导通时,电源向该待校准器件供电以使该待校准器件根据接收的数据信号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校准驱动电路中,在多个所述待校准器件包括多行待校准器件和多列待校准器件时,同一列的各待校准器件的电源端分别与同一第一开关器件的低电位端连接,同一行的各待校准器件的接地端分别与同一第二开关器件的高电位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校准驱动电路中,所述从控制器为多个,各所述从控制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分别与各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各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校准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开关器件和所述第二开关器件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
其中,所述栅极作为控制端,所述源极和漏极的其中一个作为高电位端、另一个作为低电位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校准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开关器件为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该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控制端、源极作为高电位端、漏极作为低电位端;
所述第二开关器件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该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作为控制端、漏极作为高电位端、源极作为低电位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琻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琻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048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