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氨基模塑料颗粒末端废水的零排放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93386.9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35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范佳奇;刘国正;蒋虎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博丹环境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4;C02F101/16;C02F103/38 |
代理公司: | 11548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00437 上海市虹口***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系统 预氧化 污染物处理系统 生物有机物 出水端 氨基模塑料颗粒 本实用新型 脱盐系统 零排放 去除 糖类 生产废水处理 产品生产 甲醛聚合 末端废水 高氨氮 冷却水 出水 脱盐 原厂 甲醛 污染物 废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氨基模塑料颗粒末端废水的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预氧化系统、醛‑氨双污染物处理系统、生物有机物处理系统和脱盐系统,所述预氧化系统用于对废水进行预氧化,以去除部分COD和污染物,预氧化系统的出水端连接用于将甲醛聚合为糖类的醛‑氨双污染物处理系统,所述醛‑氨双污染物处理系统的出水端连接有用于对COD进行去除的生物有机物处理系统,生物有机物处理系统的出水端连接有脱盐系统,用于对水进行脱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对于含有高甲醛高氨氮的氨基模塑料颗粒末端生产废水处理效果好,可使出水作为冷却水直接用于原厂的产品生产,实现零排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基模塑料颗粒末端的废水处理,具体是一种氨基模塑料颗粒末端废水的零排放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体具有自净能力,但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无节制地向水体排放各种污染物,导致其不堪重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问题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者对我国地表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及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7大水系600个监测断面的取样分析,在204条河流409个国控断面中,I-III类、IV-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在处于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呈现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42.3%。
特别对于太湖流域,化验分析表明,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不仅有西方发达国家水污染第一阶段出现的以COD、重金属为主的特征,更有西方国家主要由N、P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二阶段特点,还兼有西方国家水体以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为特征的第三阶段的特点。太湖流域河流湖泊总体水质(主要根据TN、TP、NH4-N来评价,水质评价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为IV、V类水,劣V类水质占检测总数的1/3多。
因此,要完成对目前的水体的修复和保护,不仅需要对于排放废水的污染物浓度做出限制,更要降低废水排放的总量,这就使得中水回用处理技术成为了一个可考虑的选择。全国已在开展“零排放”工作方面设立了一系列目标,包括在现有42个试点省市的基础上扩大到100个;2020年前把低碳工业园试点扩展至80个,建立20个国家级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建设1000家低碳社区试点和100个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建立50个近零排放区示范工程等。
面对不断增加的环保需要,对于污染物,特别对于酚醛类污染物的“零排放”处理已进入了议事日程。
在化工行业中,特别是像氨基模塑、酚醛树脂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甲醛,虽然在生物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中,极少量的甲酸会作为中间产物的形式出现,但是高浓度的甲酸对生物体有很强的毒害作用。甲醛具有的毒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甲醛具有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人体接触高浓度甲醛会增加急性中毒的风险,高浓度的甲酸还可能造成死亡;而长时间接触较低浓度的甲醛会产生慢性中毒,主要造成神经中毒和肺功能损伤。而且,甲酸具有生物累积性,如排入水体中,甲酸在水生动物中会发生生物累积。研究发现接触甲酸的女性月经失调或者月经过多,而且长期接触甲酸的女性自发性流产的可能性增加。
如何通过目前污水处理所使用的处理技术,使得废水得到较彻底的处理,实现排放处理,进一步可以直接进行回用,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甲醛污染处理技术存在诸多问题:蒸汽吹脱法工艺的效率较低,需要大量加热;吸附法,吸附平衡后吸附剂的再生等问题是制约吸附法处理废水发展的瓶颈;高浓度甲醛的生物毒性,使得生物法不能直接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博丹环境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博丹环境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933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