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运输用智能物流电子锁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79180.0 | 申请日: | 201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132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殿超;李东辉;靳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B67/22 | 分类号: | E05B67/22;E05B67/38;E05B4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1001 辽宁省锦州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锁体 锁扣 智能物流 电子锁 防水圈 缓冲垫 旋钮 显示屏 使用寿命 车门 指示灯 运输 蓄电池 本实用新型 显示屏固定 复位弹簧 碰撞损坏 转动连接 控制器 按键盘 前表面 上表面 外表壁 物流车 粘接板 沾染 卡扣 转轴 雨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运输用智能物流电子锁,包括锁扣、显示屏、旋钮、按键盘、指示灯、锁体、缓冲垫、防水圈、蓄电池、控制器、复位弹簧、转轴、卡扣和所述粘接板,所述锁体的前表面设有所述显示屏,且与所述显示屏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屏的下方设有所述旋钮,所述旋钮与所述锁体转动连接;在锁体的上表面设有防水圈,下雨时,雨水沾染锁扣,可能导致锁扣上锈,导致锁扣无法从锁体上打开,防水圈防止锁扣上锈,提高了智能物流电子锁的使用寿命,在锁体的外表壁设有缓冲垫,当物流车在运输时,锁体在车门上碰撞,缓冲垫减轻锁体与车门的碰撞程度,反正锁体碰撞损坏,提高了智能物流电子锁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流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输用智能物流电子锁。
背景技术
智能物流电子锁,通过移动GPRS无线网络系统,对货物运输的全过程实现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实时报警,使监管单位、运输企业以及货主客户等能实时掌握货物流向动态,确保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有效监管,提高通关或查验的效率,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竞争能力。
原有的智能物流电子锁被雨水淋湿后,锁扣可能上锈,导致锁扣卡死在锁体上,导致锁扣无法打开,降低了智能物流电子锁的使用寿命,且在运输过程中,锁体与车门碰撞,可能导致锁体损坏,降低了智能物流电子锁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输用智能物流电子锁,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原有的智能物流电子锁被雨水淋湿后,锁扣可能上锈,导致锁扣卡死在锁体上,导致锁扣无法打开,降低了智能物流电子锁的使用寿命,且在运输过程中,锁体与车门碰撞,可能导致锁体损坏,降低了智能物流电子锁的使用寿命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运输用智能物流电子锁,包括锁扣、显示屏、旋钮、按键盘、指示灯、锁体、缓冲垫、防水圈、蓄电池、控制器、复位弹簧、转轴、卡扣和粘接板,所述锁体的前表面设有所述显示屏,且与所述显示屏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屏的下方设有所述旋钮,所述旋钮与所述锁体转动连接,所述锁体的下端前表面设有所述指示灯,且与所述指示灯固定连接,所述指示灯的右侧设有所述按键盘,所述按键盘与所述锁体固定连接,所述锁体的外表壁设有所述缓冲垫,且与所述缓冲垫固定连接,所述锁体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防水圈,所述防水圈的上表面开设有卡孔,所述锁扣收容于所述卡孔内部,所述锁扣的下端设有所述复位弹簧,且与所述复位弹簧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左侧设有所述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锁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上端设有所述卡扣,且与所述卡扣固定连接,所述锁体的下端内部设有电池盒,且与所述电池盒固定连接,所述电池盒的内部设有所述蓄电池,且与所述蓄电池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的右侧设有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锁体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垫的内表壁设有粘接板,且与粘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屏、所述指示灯和所述控制器均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缓冲垫与所述锁体之间通过所述粘接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扣与所述锁体之间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水圈与所述锁体之间粘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与所述锁体之间通过所述电池盒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在锁体的上表面设有防水圈,下雨时,雨水沾染锁扣,可能导致锁扣上锈,导致锁扣无法从锁体上打开,防水圈防止锁扣上锈,提高了智能物流电子锁的使用寿命,在锁体的外表壁设有缓冲垫,当物流车在运输时,锁体在车门上碰撞,缓冲垫减轻锁体与车门的碰撞程度,反正锁体碰撞损坏,提高了智能物流电子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片刨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缓冲垫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工业大学,未经辽宁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791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