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剪切复位型可控制软刚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61119.3 | 申请日: | 201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472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彭晓晖;刘康宁;孟祥荫;全晓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京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12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力板 耗能 可控制 压电堆 钢板 剪切 复位型 加劲板 阻尼器 张拉 本实用新型 高阻尼橡胶 钢板连接 力学特性 两侧设置 上下两端 最大位移 地震力 人工的 自复位 上端 撤除 颈缩 限位 平行 | ||
一种剪切复位型可控制软刚阻尼器,包括上、下的钢板,在上、下的钢板正中间固定连接有一个耗能板,耗能板的前后两侧设置有受力板,受力板上下两端连接有压电堆,压电堆的另一端与上、下的钢板接触;受力板和耗能板之间固定有高阻尼橡胶;在受力板的外侧连接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加劲板,加劲板的上端两端和上、下的钢板连接;受力板的顶部和耗能板的底部通过SMA丝连接,受力板的底部和耗能板的顶部通过SMA丝连接,SMA丝预先张拉3%的预应力;本实用新型在耗能板进入颈缩阶段达到最大位移之前通过SMA丝的张拉来限位,并实现在地震力撤除后实习自复位的功能;利用了压电堆的力学特性来实现人工的可控制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尼器,特别涉及一种剪切复位型可控制软刚阻尼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建筑抗震设计体现了“硬抗”的思想,即加大梁柱等支撑结构的刚度、强度,加大尺寸多配筋来实现整体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强震大震的现实显示,上述做法仍然逃不过被破坏倒塌失稳的结果,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消能减震、隔振技术,主要是在结构的节点、支撑、剪力墙、联结缝、楼层空间、相邻建筑间、主附结构间等部位设置阻尼装置,通过阻尼装置的弯曲、剪切、扭转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而减轻结构的损伤。
目前,在阻尼器的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类则是软钢阻尼器,主要通过钢材的力学抗拉性能来进行耗能,其滞回特性稳定,低周疲劳特性良好,且不受环境温度影响,除此之外,软钢阻尼器构造简单,震后更换方便,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但是当下的剪切型软刚阻尼器构造都是通过中间耗能钢一种材料来实现抗拉或者受剪,一旦超过了其强化阶段的最大值后钢材会出现颈缩而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无法实现复位,并且使用单一,没有实现人工主动化控制,因而存在改进的巨大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剪切复位型可控制软刚阻尼器,能够实现自复位,并可以实现半主动控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剪切复位型可控制软刚阻尼器,包括上、下的钢板1,在上、下的钢板1正中间固定连接有一个耗能板2,耗能板2的前后两侧设置有受力板3,受力板3上下两端连接有压电堆5,压电堆5的另一端与上、下的钢板1接触;受力板3和耗能板2之间固定有高阻尼橡胶6。
所述的受力板3的外侧连接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加劲板4,加劲板4的上端两端和上、下的钢板1连接。
所述的受力板3的顶部和耗能板2的底部通过SMA丝7连接,受力板3的底部和耗能板2的顶部通过SMA丝7连接,SMA丝7预先张拉3%的预应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在耗能板2进入颈缩阶段达到最大位移之前通过SMA丝的张拉来限位,并实现在地震力撤除后实习自复位的功能。
2、本实用新型利用了压电堆5的力学特性来实现人工的可控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叙述。
参照图1与图2,一种剪切复位型可控制软刚阻尼器,包括上、下的钢板1,在上、下的钢板1正中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一个耗能板2,耗能板2用来进行垂直方向的剪切耗能;耗能板2的前后两侧设置有受力板3,受力板3上下两端通过螺栓连接有压电堆5,压电堆5的另一端与上、下的钢板1接触;受力板3和耗能板2之间以硫化的工艺固定有高阻尼橡胶6,高阻尼橡胶6用来进行水平方向的剪切耗能;在受力板3的外侧焊接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加劲板4,加劲板4的上端两端和上、下的钢板1焊接,加劲板4用来以保持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京学院,未经西京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611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结构的分隔布局式耗能减振水箱
- 下一篇:一种新型通信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