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混旋转式柴油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39959.X | 申请日: | 201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68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夏民;李宝生;聂媛;毕亚球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汉唐智能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1/00 | 分类号: | F23D11/00;F23D11/3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倪娅,陈卫 |
地址: | 430075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柴油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器,具体地指一种风混旋转式柴油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燃烧器存在可调性差,无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燃烧方式的缺陷,也存在进风口风向调节装置结构复杂,无法与叶轮可调式的燃烧器很好的配合使用来克服现有燃烧器存在点火燃烧不稳定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燃烧器可调性差、点火燃烧不稳定等问题,提供一种风混旋转式柴油燃烧器,它具有叶轮调节方便快捷,点火燃烧稳定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风混旋转式柴油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壳体、设于所述燃烧器壳体一侧的并与其内部连通的切向风壳体、设于所述燃烧器壳体内部的油管、设于所述燃烧器壳体内部并套设在所述油管上的固定筒、设于所述燃烧器壳体内部并套设在所述固定筒上的叶轮、及从所述燃烧器壳体外部伸入其内部并与所述叶轮连接的调节螺杆;
所述固定筒远离所述叶轮的一端还设有用于与所述调节螺杆配合的固定螺母;所述油管远离所述叶轮的一端伸出所述燃烧器壳体,且该端设有柴油输入端;
所述切向风壳体上还设有用于改变风向的调节风管;所述调节风管包括环状的调节管体、设于所述调节管体外端并与其内部连通的调节风管输入端及多个沿周向均匀设于所述调节管体内端并与其内部连通的调节风管输出端;所述调节风管输出端与所述切向风壳体内部连通;
所述调节风管输出端为管体状,且其靠近所述调节管体的一端与所述调节管体内端相切连接,所述调节风管输出端的中轴线与切线呈35°~55°夹角,所述调节风管输出端的末端设有用于调节其开闭及开闭大小的调节阀。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管体套设在所述切向风壳体的外壁;所述调节风管输出端穿过所述切向风壳体的外壁与其内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叶轮上设有固定块,所述调节螺杆与所述固定块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节风管的作用,即在多个沿周向均匀设置的调节风管输出端的作用下,使得经切向风壳体输入燃烧器壳体内的空气的输入角度和输入速率可调节,便于提高点火燃烧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混旋转式柴油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调节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叶轮的左视图。
图中,1.燃烧器壳体;2.切向风壳体;3.油管;4.固定筒;5.叶轮;6.调节螺杆;7.固定螺母;8.柴油输入端;9.调节风管;10.调节管体;11.调节风管输入端;12.调节风管输出端;
13.标记圈;14.标记片;15.固定块;16.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的风混旋转式柴油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壳体1、设于燃烧器壳体1一侧的并与其内部连通的切向风壳体2、设于燃烧器壳体1内部的油管3、设于燃烧器壳体1内部并套设在油管3上的固定筒4、设于燃烧器壳体1内部并套设在固定筒4上的叶轮5、及从燃烧器壳体1外部伸入其内部并与叶轮5连接的调节螺杆6;
固定筒4远离叶轮5的一端还设有用于与调节螺杆6配合的固定螺母7;油管3远离叶轮5的一端伸出燃烧器壳体1,且该端设有柴油输入端8。
切向风壳体2上还设有用于改变风向的调节风管9;调节风管9包括环状的调节管体10、设于调节管体10外端并与其内部连通的调节风管输入端11及多个沿周向均匀设于调节管体10内端并与其内部连通的调节风管输出端12;调节风管输出端12与切向风壳体2内部连通;调节风管输出端12为管体状,且其靠近调节管体10的一端与调节管体10内端相切连接,调节风管输出端12的中轴线与切线呈35°~55°夹角,优选为45°夹角,或多个调节风管输出端12的中轴线与切线以35°和55°夹角交替布置,比如在顺时针方向中,上一个调节风管输出端12的中轴线与切线的夹角为35°,则与其相邻的下一个调节风管输出端12的中轴线与切线的夹角为55°,依次循环;通过这种夹角交替布置的方式,使得切向风壳体2内的气流产生紊流式旋风,可有效提高燃烧效率;发明人将调节风管输出端12与切夹角统一角度(45°)布置和夹角交替(35°和50°)布置在同一实验条件下比较后得出,同一时间段内后一方案的柴油的燃烧效率提高了5~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汉唐智能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汉唐智能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399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