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吨位平面转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31700.0 | 申请日: | 201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14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傅贤超;陈舜东;曹文;邱珂;李冰;康圣雨;简仕瑶;邓长军;陈名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8 | 分类号: | E01D21/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帝鹏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5 | 代理人: | 黎照西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平面 上平面 支撑骨架 本实用新型 耐磨塑料板 转铰装置 螺栓孔 调平装置 摩擦系数 牵引动力 桥梁建设 上定位销 下定位销 中心轴线 转体施工 平面铰 重合 转体 底面 调平 转铰 施工 保证 建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大吨位平面转铰装置,包括上平面铰、下平面铰和支撑骨架;上平面铰和下平面铰横截面均呈圆形,上平面铰和下平面铰之间设有耐磨塑料板,下平面铰与支撑骨架之间设有平面铰调平装置;上平面铰、下平面铰和支撑骨架的中心轴线均重合;上平面铰的中心设有上定位销孔;下平面铰的中心设有下定位销孔,下平面铰的边缘设有限位圈,下平面铰的底面设有多个第一螺栓孔;支撑骨架设有多个第二螺栓孔;耐磨塑料板上设有多个储脂坑。本实用新型在转体前可精确调平,并降低了转铰间的摩擦系数,降低了所需的牵引动力,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可靠,可广泛用于桥梁建设和其他建设领域的转体施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领域中的桥梁转体施工或其他结构转体施工时使用的平面转铰,具体涉及大吨位平面转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各种客货运专线的大力建设,相继出现许多需要跨越深沟峡谷或大型河道的桥梁,而对于这类桥梁的施工,通常需要采用桥梁转体法来进行。桥梁转体法是指将桥梁结构在非设计轴线位置制作成形后,通过转体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转体施工法由于具有经济、方便、可靠、不干扰交通、不间断通航、可跨深沟河流等优点,近年来采用该法施工越来越多。
目前常用的转体施工法是水平转体施工法。平转法施工都必须通过转铰得以实现。目前国内外转体桥转铰结构较多的采用球面铰,其构造往往比较复杂,尺寸也较大。由于球面铰平面半径较大,球面成形需要多次切削冲压,造价较高,球铰背面肋板焊接容易使球铰变形,不能完全保证整个表面在同一球面,即球面弧形半径不易控制,最终导致上、下球面铰弧面半径不一,面贴合度不佳。另外相同直径球面铰其抗倾覆弯矩远小于平面转铰,在数十座转体球面铰运用中,均不同程度的出现球面铰发生竖向转动导致梁端标高发生变化,后期线形调整措施费用较高。因此,对球面铰进行了优化,使上下转铰接触面由弧面设计成平面,满足工程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设计出了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经济适用的平面转铰结构。只要控制好平面铰的安装平整度,转体过程中,梁端标高变化较小,能满足线形误差要求,能够降低后期线形调整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大吨位平面转铰装置,该平面转铰装置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在转体前可精确调平,并且降低了转铰间的摩擦系数,并且所需要的牵引动力较小,具有较大的抗倾覆弯矩和较大的载荷,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可靠。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大吨位平面转铰装置,包括上平面铰、下平面铰和支撑骨架;
所述上平面铰和下平面铰横截面均呈圆形,所述上平面铰放置在下平面铰上,上平面铰和下平面铰之间设有耐磨塑料板,所述下平面铰与支撑骨架之间设有平面铰调平装置;所述上平面铰、下平面铰和支撑骨架的中心轴线均重合;
所述上平面铰的中心设有上定位销孔;
所述下平面铰的中心设有与上定位销孔相对应的下定位销孔,下平面铰的边缘设有限位圈,所述下平面铰的底面设有多个与平面铰调平装置相连的第一螺栓孔;
所述支撑骨架设有与平面铰调平装置相连的第二螺栓孔;
所述耐磨塑料板上设有多个储脂坑。
进一步的是,所述上定位销孔和下定位销孔内部放有定位销轴,所述定位销轴的中心轴线与上平面铰和下平面铰的中心轴线均重合;保证定位销轴、上平面铰、下平面铰和支撑骨架的中心轴线重合,从而保证在转体施工时转体结构的稳定,保证了施工安全。
进一步的是,所述平面铰调平装置为多个螺栓,多个螺栓分别与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相连;在调平时,通过调整各个螺栓来实现精确调平的目的。
进一步的是,多个螺栓在上平面铰和下平面铰之间均匀分布;通过对螺栓的调整,为实现装置的水平调整带来了便利,也保证了下平面铰与支撑骨架连接受力的均匀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317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