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基础一体化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14169.6 | 申请日: | 2018-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12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魏东海;沙焕焕;邓亚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沙焕焕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27/00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0 | 代理人: | 葛雷 |
地址: | 226400 江苏省南通市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结构 支护结构 支护桩 基坑支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 一体化构造 基坑 复合桩 劲性 抗压 底板 钢筋混凝土板 整体稳定性 建筑基础 可靠连接 面积扩大 水泥土桩 沉降 格栅状 抗拔桩 搭接 单排 多排 肥槽 抗拔 承载 协同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基础一体化构造,支护结构由单排或多排劲性复合桩墙组成,每排支护桩墙的顶部、中部通过钢筋混凝土板与地下结构相连,基坑内排支护桩墙的下部通过格栅状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桩与基础中的劲性复合桩相连。本实用新型使建筑基础利用了支护结构的抗压抗拔能力,可以减少基础抗压抗拔桩的数量。基础面积由原来的底板面积扩大为整个基坑的面积(增加了肥槽和支护结构的面积),从支护桩顶至桩底均采取措施与地下结构和基础可靠连接,协同承载,整体稳定性好,能减少建筑沉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基础一体化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地下结构、基础各自独立施工,基坑支护结构只在基坑开挖阶段起保护基坑壁的作用,基坑回填后大量支护结构埋在土中,与地下结构和基础分离,浪费了支护结构的抗压、抗拔能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性能优异的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基础一体化构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基础一体化构造,其特征是:支护结构由单排或多排劲性复合桩墙组成,每排支护桩墙的顶部、中部通过钢筋混凝土板与地下结构相连,基坑内排支护桩墙的上部通过微膨胀水泥土与地下室外墙紧密结合,基坑内排支护桩墙的下部通过格栅状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桩与基础中的劲性复合桩相连。
每排劲性复合桩墙由预制桩插入外围水泥土桩组成,预制桩可部分或全部采用预制牛腿桩,所述预制牛腿桩的顶部设置牛腿,中部设置牛腿和反向牛腿。当支护结构为多排劲性复合桩墙时,每排桩墙顶标高可不同,外排桩高,内排桩低,每排桩顶分别通过钢筋混凝土板与地下结构的顶板、地下一层板、地下二层板等相连。
钢筋混凝土板为预制板或现浇板,其一端与支护桩墙的顶部冠梁或顶部牛腿、中部圈梁或中部上下对称牛腿相连,另一端与地下结构的顶板、地下一层板、地下二层板、底板等相连。钢筋混凝土板除两端外,中间部分可间隔设置预留洞口,方便回填微膨胀水泥土。
基坑内排桩墙下部位于基坑底面向下部分的劲性复合桩外围水泥土桩通过多排格栅状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桩与基础中的劲性复合桩相连,将基础的抗压抗拔力传递至基坑支护结构上;搭接水泥土桩的排间距与基础中的劲性复合桩间距相同,最靠近基坑壁侧增加数根搭接水泥土桩以及灌注混凝土保证接头强度,搭接水泥土桩的深度不超过基坑支护桩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使建筑基础利用了支护结构的抗压抗拔能力,可以减少基础抗压抗拔桩的数量。基础面积由原来的底板面积扩大为整个基坑的面积(增加了肥槽和支护结构的面积),从支护桩顶至桩底均采取措施与地下结构和基础可靠连接,协同承载,整体稳定性好,能减少建筑沉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基础一体化构造,包括预制牛腿桩1和外围水泥土桩2组成的单排劲性复合桩支护桩墙,预制牛腿桩上设置有牛腿3和反向牛腿4,支护桩墙顶部和中部通过钢筋混凝土板5与地下结构(顶板7、地下一层板8、地下二层板、底板9等)连接,基坑内排支护桩墙的上部通过微膨胀水泥土11与地下室外墙紧密结合,基坑内排支护桩墙的下部通过多排格栅状连续搭接水泥土桩6与基础劲性复合桩10相连。
施工时先施工外围水泥土桩,在其中插入预制桩,预制桩可部分或全部为预制牛腿桩,再施工搭接水泥土桩和基础劲性复合桩。然后基坑开挖至底标高,施工地下结构和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板上留有预留洞口,最后用微膨胀水泥土回填肥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沙焕焕,未经沙焕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141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