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洞自由尾旋试验模型回收杆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001081.0 | 申请日: | 2018-0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62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瀛;倪章松;王梓旭;梁鉴;杨洪森;颜来;关键;宋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M9/04 | 分类号: | G01M9/04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沈强 |
| 地址: | 62275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杆体 钩体 本实用新型 拉伸机构 试验模型 回收杆 风洞 尾旋 凹台结构 传统设备 固定设置 连接端部 内外螺纹 伸缩杆体 试验操作 一端连接 凹台 向内 匹配 自由 加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洞自由尾旋试验模型回收杆,包括杆体和与杆体分离的钩体,其所述杆体的端部沿着杆体的轴线向内设置有凹台,所述钩体的连接端部与凹台结构相匹配,两者通过内外螺纹连接,杆体连接端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拉伸机构,拉伸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到钩体上,所述杆体为伸缩杆体。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能克服掉传统设备的所有缺陷,且操作方便,非常利于试验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洞试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洞自由尾旋试验模型回收杆。
背景技术
在风洞中进行的自由尾旋试验,模型改出尾旋状态后会由悬挂钢丝绳吊起并滞留在风洞试验段半空中,为此需要一种回收杆将其拉出风洞。
最早的回收杆采用的是在竹竿的端部利用金属丝绑住一个铁钩进行工作,此种方法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非常方便操作。但是在风洞试验中,试验模型较重,一般都是几十公斤以上,而且模型改出尾旋后冲击力较大,基本上冲击力都在上百公斤,因此采用这种回收杆拉回模型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铁钩突然从竹竿上脱落,然后随着惯性飞出去,不但对试验模型和风洞本体构成威胁,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对操作人员构成人身安全威胁。
因此,操作人员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新的改进,采用一根金属杆,然后将铁钩通过焊接的方式焊接到金属杆端部的侧面,通过焊接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铁钩脱落的问题,但是因为是侧面焊接,侧向拉力并不足以抗衡试验模型带来的垂直拉力,而且侧向拉力始终属于外部受力,只有一个面受力,因此在遇到质量较大的模型时,任然会出现铁钩脱落的风险,这种结构在实际试验中已经得到结果验证,并不能完全符合要求。
后来,再一次对该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整根钢筋进行弯曲加工,将拉杆与铁钩一体化加工成形,这一设计可以完全解决上述的问题,但是却不具备实用性。因此在实际试验过程中,铁钩的质量非常重,而且针对不同试验模型是需要不同的铁钩,也就是说铁钩不具备通用性。一体结构的拉杆为了满足试验需求,包括满足抗拉力的需求,一般要求总体质量都在30公斤以上,如果让一个操作人员随时拿着一个超过30公斤的工具进行操作,要回收一个几十公斤的模型,估计没有几个操作人员能完成这个工作。因此这种结构在实际试验中也直接被淘汰。
因此,现在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回收杆在克服铁钩脱落的问题上,在满足试验需求的基础上,还必须得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实用性的回收杆,通过改变铁钩的受力方式和改变杆体的结构来实现对于试验和操作的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洞自由尾旋试验模型回收杆,包括杆体和与杆体分离的钩体,所述杆体的端部沿着杆体的轴线向内设置有凹台,所述钩体的连接端部与凹台结构相匹配,两者通过内外螺纹连接,杆体连接端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拉伸机构,拉伸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到钩体上,所述杆体为伸缩杆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伸缩杆体包括若干节空心的金属管,每一节空心金属管均包括平行段和锁紧段,每两节空心金属管之间通过锁紧段相互挤压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从伸缩杆体与钩体连接的一端开始,第一节的锁紧段的外径小于下一节的平行段的内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钩体为金属制成,钩体的钩拉面为刚性接触面,其刚性接触面为光滑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滑弧面上设置有导向滑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滑槽沿着钩体弯曲的方向设置,且导向滑槽与钩体的刚性接触面光滑过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拉伸机构为拉簧,所述拉簧套在钩体的连接端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固连有一个螺母,一个螺母通过螺纹连接到杆体,另一个螺母通过螺纹连接到钩头的连接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010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流削弱式梯度集沙仪
- 下一篇:微型散热风扇气动性能测试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