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泥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48067.0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75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赵丽萍;宋永一;王鑫;张彪;吴斯侃;刘继华;张长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3;C02F11/131;C02F11/10;F23G7/0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泥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泥处理方法,所述处理方法为油泥进入干燥单元进行干燥脱水,脱水处理后得到脱水油泥和气相物料;脱水油泥进入热解反应单元进行热解反应,反应后得到裂解气、油和焦炭;气相物料经换热后得到不凝气和冷凝水;裂解气和不凝气进入燃烧单元,与含氧气氛接触进行燃烧反应,以反应产生的热烟气作为热源为干燥单元和热解反应单元提供加热热量。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方法,实现油泥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同时回收高价值油品,整个处理过程不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泥微波辅助干燥和低温裂解工艺。
技术背景
油泥包括采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井场落地油泥、石油储罐的罐底油泥及炼油厂的渣油等几种,其成分一般为:含油10wt%~30wt%、含水10wt%~30wt%、含泥30wt%~60wt%。含油污泥是一种组分复杂且量大而面广的棕黑色粘稠状固体废物,一般由水包油、油包水以及悬浮固体杂质组成,是一种极其稳定的悬浮乳状液体系。由于油泥中含油量较高,若直接弃置,将会引起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由于含油污泥来源众多,成分复杂,处理技术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法、固化法、焚烧法、焦化法及化学热洗、溶剂萃取、生物处理、制砖技术等。固化法具有固化剂廉价、处理费用低、工艺流程简单、固化效果好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处理时间长、不能回收原油等缺点。污泥制砖工艺,适用于各类含油污泥,具有投资小、易实行、工艺简单、无污染、综合利用效果好等优点,但是该技术最大缺点是不能回收原油,不适用于含油量高的污泥。焚烧法具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处理费用低等特点,但是由于焚烧过程中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因此不适用于大规模处理。生物法的处理范围广,能处理各类油泥,且不需加入化学药剂,运行费用低,绿色环保。但是,生物反应器处理时间长,不能回收油类资源,存在二次污染。萃取法的优点是污泥能够较彻底的处理,可以回收油类资源,且操作简单,但是萃取剂价格昂贵,处理成本高,而且萃取工艺流程长,存在二次污染。焦化处理优点是回收了油污中的油资源,并且回收率相对较高;缺点是在工艺过程中产物易结焦,使得对设备材料要求高,而且能耗较高。化学热洗技术可将油泥中的油、水、泥三相分离,回收油泥中的大部分油资源,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产生大量的污水,存在二次污水处理问题,并且处理成本高,效率低。
CN107937003A公开了一种油泥处理方法及装置,将油泥与煤焦、尘灰、焦油渣混合压球后掺入炼焦煤中转化为煤气,解决了水处理油泥处置难、处置费用高的问题,但是不能回收污油,没有实现资源化利用。
CN107777847A提供了一种油泥无害化、资源化、一体化的处理方法,在850~1000℃的裂解装置内对污油进行富氧深度裂解,采用高温将油泥全部燃烧为裂解气和残渣,能耗高且没有实现对污油的回收。
对含油污泥进行有组织的收集,并开发出经济适用的方法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污油回收,不仅可以回收大量的能源,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减轻甚至消除污染,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方法,实现油泥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同时回收高价值油品,整个处理过程不造成二次污染。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泥处理方法,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油泥进入干燥单元进行干燥脱水,脱水处理后得到脱水油泥和气相物料;
(2)步骤(1)得到的脱水油泥进入热解反应单元进行热解反应,反应后得到裂解气、油和焦炭,所述热解反应在无氧气氛下进行;
(3)步骤(1)得到的气相物料经换热后得到不凝气和冷凝水;
(4)步骤(2)得到的裂解气和步骤(3)中的不凝气进入燃烧单元,与含氧气氛接触进行燃烧反应,以反应产生的热烟气作为热源为干燥单元和热解反应单元提供加热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480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