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O2驱油套返井采集气体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21433.3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1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刘笑春;黎晓茸;何治武;谭俊领;王石头;马国伟;马丽萍;毕卫宇;王伟;杨飞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8 | 分类号: | E21B49/08;E21B43/3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陈东丽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本体 流体导入管 液体阻挡 液体出口管线 气体引出管 混合流体 干燥室 吸附面 吸附 液珠 采集 阻挡 干燥室出口 完全分离 下端出口 向下流动 上端 气液 携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O2驱油套返井采集气体的方法及装置,包括分离器本体、流体导入管、混合流体漫流面、液体阻挡吸附面、气体干燥室、液体出口管线和气体引出管,所述的分离器本体中部与流体导入管连接,流体导入管插入分离器本体内部,且将分离器本体内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的分离器本体内部设有液体阻挡吸附面,下部的分离器本体内设有混合流体漫流面;液体出口管线与分离器本体下端出口连接,气体干燥室设在分离器本体上端,气体干燥室出口与气体引出管连接。本发明利用分离的气体向上分异,液体向下流动性质,漫流面对气体中的液珠吸附、阻挡作用,液体阻挡面对气体中携带的液珠起到阻挡、吸附的作用,最终达到气液完全分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包括在CO2驱油、空气泡沫驱油、氮气驱油及其他技术应用需要从油管或套管中采集有水样、气样,具体涉及一种CO2驱油套返井采集气体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从油井套管取气样主要有三种方式:用气样袋法、排水法和高压气瓶法,由于油管产液和套管返液,无法用这三种方式取样,导致目前在进行CO2驱油现场试验现场,无法采集对应油井油管中的气样或在套管返液情况下无法在套管中采集气样,无法及时判断发生CO2气窜的时机,无法及时调整CO2驱油注入参数,从而会大幅度降低CO2的利用率和驱油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无法在套管中采集气样,无法及时判断发生CO2气窜的时机,无法及时调整CO2驱油注入参数,从而会大幅度降低CO2的利用率和驱油效果的问题,本发明在油管产液和套管返液情况下,提供了一种CO2驱油套返井采集气体的方法及装置,本发明实现干燥的气体从气体引出管取样或测试,对注入方案及注入动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及时调整注入参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应用水平。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CO2驱油套返井采集气体的装置,包括分离器本体、流体导入管、混合流体漫流面、液体阻挡吸附面、气体干燥室、液体出口管线和气体引出管,所述的分离器本体中部与流体导入管连接,流体导入管插入分离器本体内部,且将分离器本体内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的分离器本体内部设有液体阻挡吸附面,下部的分离器本体内设有混合流体漫流面;液体出口管线与分离器本体下端出口连接,气体干燥室设在分离器本体上端,气体干燥室出口与气体引出管连接。
所述的气体干燥室为倒漏斗状。
所述的混合流体漫流面包括第一混合流体漫流面和第二混合流体漫流面,所述的第一混合流体漫流面水平设置且为平面,第二混合流体漫流面位于第一混合流体漫流面下端,第二混合流体漫流面向下倾斜与水平面夹角为30°,第二混合流体漫流面一端与分离器本体内壁连接,另一端悬空,与分离器本体内壁连接的第二混合流体漫流面上方一端的第一混合流体漫流面上设有孔。
所述的第一混合流体漫流面和第二混合流体漫流面均为2mm不锈钢,第一混合流体漫流面和第二混合流体漫流面之间的间距至少为15cm。
所述的流体导入管插入分离器本体内部,流体导入管出口与分离器本体内壁接触连接,流体导入管插入的弯度为30°,流体导入管末端截面为斜切面,与垂直夹角为15°,流体导入管出口与分离器本体内壁有缝隙。
所述的液体阻挡吸附面包括第一液体阻挡吸附面、第二液体阻挡吸附面、第三液体阻挡吸附面,所述的第一液体阻挡吸附面为流体导入管的内壁,所述的第二液体阻挡吸附面水平设置且为平面,靠近第一液体阻挡吸附面一端的第二液体阻挡吸附面上开有1mm的通孔;所述的第三液体阻挡吸附面向上倾斜,下端与第二液体阻挡吸附面的一端一起焊接在分离器本体内壁上,上端悬空,第三液体阻挡吸附面与第二液体阻挡吸附面的夹角为45°,第三液体阻挡吸附面的悬空端与分离器本体水平间距至少为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214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