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小角X射线散射仪估测厨房油烟颗粒物粒径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17663.2 | 申请日: | 2018-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2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裘雅渔;陈芳;丁晓坤;何巧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2 | 分类号: | G01N1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黄欢娣;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角 射线 散射 估测 厨房 油烟 颗粒 粒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仪的可进行厨房油烟颗粒物粒径估测的方法,包括步骤:获取油油烟颗粒物的实测二维散射图像;采集到的二维散射图像用FIT2D软件环形积分,分析导出一维TXT数据;根据二维图像初步判断油烟粒子的形状为球形,建立模型,用SASfit软件处理,分别得到Gunnier曲线、距离分布函数P(R)‑R;创新性联合一维‑二维数据分析分别得到厨房颗粒物的的截面平均粒径R、轴向长度2H、回转半径Rg、分形维数Dp。本发明利用SASfit软件拟合得到的数据对不同油烟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进行快速、直观测定,同时能得到油烟粒子微观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估测悬浮颗粒物粒径及动态变化的检测方法,属于X射线微结构检测和环境保护领域。
背景技术
厨房烹调油烟指食用油和食物在烹饪、加工过程中挥发的油脂、有机质及其加热分解或裂解产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烹饪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大量的黑碳颗粒的产生。在形态上,这种油烟气和工业燃烧燃料产生的烟气一样含有颗粒污染物和有机挥发物,且颗粒物主要以粒径小于2.5μm为主,其浓度占到总颗粒物的55%-78%。研究表明,由于厨房油烟颗粒物粒径相对更小,极易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从而引发哮喘以及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颗粒物分为固体、液体2种,故烹调油烟气中包含气、液、固三相污染物。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油烟气,一则极易被人吸入呼吸道深部,再侵入血液中,导致人体各种疾病发生;同时油烟粒子包含油脂等物极具黏性,一旦进入家用电器内部,便会粘附于机内各元件的表面,使其表面形成油性污垢。这种油性污垢不但能侵蚀电器表面,导致氧化变黑影响美观,而且因其具有的导电性导致电器内高压电路打火,元件受损,严重的会引发短路大火,后果不堪想象。
近年来对环境保护更重视的情况下,在我国各大城市频繁发生的灰霾天气日益受到重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是灰霾天气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尤其是细粒子(PM2.5,即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为甚,它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70%~80%。其中餐饮业排放的油烟颗粒物PM2.5占到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20%以上,跟交通源排放的量相当。
因此,控制大气微粒子排放源是控制灰霾天气发生和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粒子粒径及其特征分布是很重要的物理参数,是除尘器设计和除尘方法最主要的依据,很有必要了解烹饪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和微观结构特征。
现有的油烟颗粒物粒径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油烟粒径分析仪和金相显微镜,前者虽然能得到油烟粒径大小及分布,但仅能测试到微米级别的颗粒物并且不能得到颗粒物的形貌及其动态变化;后者能测试油烟颗粒物形貌但检测不到颗粒动态变化,并且也仅能测试到微米级别的颗粒物,故现有的方法均存在精度低,测试信息不完全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具有统计性好、无损、快速、原位等显著优点,提供估测厨房油烟颗粒物粒径的方法,给出了油烟颗粒物的回转半径Rg、平均孔径R、轴向长度2H、分布维数Dp、粒径分布函数等数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用小角X射线散射仪估测厨房油烟颗粒物粒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加热时产生的油烟颗粒物,采集过程中采用K49型玻璃纤维无胶滤膜进行颗粒收集,将采样后的滤膜在蒸馏水中超声洗涤,过滤,弃去滤膜,将颗粒物悬液冰冻干燥,称重后用乙醇配制成浓度为5μg/ml的悬浮溶液,即为待测的厨房油烟颗粒物溶液;
2)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仪和二维探测器获取待测溶液的散射强度与散射因子函数I(q)和散射矢量q的二维散射图像;
3)用FIT2D软件对步骤2得到的二维散射图进行环形积分,得到一维散射曲线I(q)-q。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176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