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汽车降噪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17610.0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7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魏文赋;廖前华;吴广宁;许之磊;高国强;杨泽锋;何帅;王帅;佘鹏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K11/16 | 分类号: | G10K11/16;G01D2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陈选中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等离子体 汽车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汽车降噪方法及系统,包括测速电路、分析控制单元、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噪声检测仪;测速电路连接分析控制单元,分析控制单元分别连接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噪声检测仪,测速电路、分析控制单元和噪声检测仪均设置于车的内部,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噪声检测仪均分别设置于车的头部和尾部,解决了汽车噪声过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降噪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汽车降噪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对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噪声的主要来源为发动机噪声、传动系噪声、轮胎路面噪声以及气动噪声。有关研究指出,当车速超过100km/h时,气动噪声成为汽车噪声的主要贡献源,是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汽车气动噪声可分为车外气动噪声和车内气动噪声。高速行驶的汽车与气流相互作用,在车身表面形成一个边界层,车身外装附件以及狭缝的存在使边界层产生强大的分离流、再附着湍流涡系的脱落及破碎在车身表面引起强烈的脉动压力,这些脉动压力是车外气动噪声的源,而车内气动噪声主要是车外脉动压力传递到车内引起的,所以车身表面脉动压力是车内外气动噪声的产生源。而在现有降噪技术中,汽车的气动噪声控制主要通过产生一个反声信号与现有噪声相消干涉、改善车厢密封性以及优化车身外形设计等。上述技术均能减少车厢内的噪音,但其降噪的程度有限,均未能从根源上降噪,特别是在汽车高速行驶时,车厢内的噪音仍然很强烈。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汽车降噪系统及方法,解决了汽车噪声过大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汽车降噪系统,包括测速电路、分析控制单元、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噪声检测仪;测速电路连接分析控制单元,分析控制单元分别连接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噪声检测仪;测速电路、分析控制单元和噪声检测仪均设置于车的内部,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噪声检测仪均分别设置于车的头部和尾部。
优选地,等离子体发生器电源的型号为CTP-2000K,等离子体发生器包括电源和激励电极,激励电极包括暴露电极和封装电极,暴露电极设置于车的外表面,封装电极设置于车的内表面。
优选地,测速电路包括芯片74HC14、光耦、电源、发光二极管、电阻和电容;芯片74HC14的IN2引脚、IN3引脚、IN4引脚、IN5引脚、IN6引脚连接电源,芯片74HC14的OUT1引脚分别连接接线口P2的第3引脚和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源,接线口P2的第2引脚连接地,接线口P2的第1引脚连接电源,芯片74HC14的IN1引脚分别连接光耦U2的第4引脚和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源,光耦U2的第3引脚连接地,光耦U2的第1引脚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源,光耦U2的第2引脚连接地;芯片74HC14的VCC引脚连接电源和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地,芯片74HC14的GND引脚连接地,芯片74HC14的OUT2引脚连接单片机MCS51的P20引脚。
优选地,等离子体发生器包括调压器,变线圈、三极管、电阻、电容、可变开关、电阻和电容;调压器电磁连接变线圈U1和变线圈U2,变线圈U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和放电装置的暴露电极,变线圈U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P1的基极,三极管P1发射极连接三极管P2的集电极,三极管P2的基极连接变线圈U2的一端,变线圈U2的另一端连接地,放电装置的封装电极连接选择开关的1脚,选择开关的2脚连接电阻R2的一端,选择开关的3脚连接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和地。
优选地,放电装置包括暴露电极、封装电极和绝缘介质。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的汽车降噪方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利用测速电路检测当前车的车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176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