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高速相机的音频信号采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08423.6 | 申请日: | 2018-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85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徐江涛;张培文;高静;王相锋;杜啸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N5/369 | 分类号: | H04N5/369;H04N5/341;H04N5/378;G10L25/5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200 山东省青岛市鳌***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高速 相机 音频 信号 采集 方法 | ||
一种基于高速相机的音频信号采集方法,利用仿生高速脉冲式图像传感器拍摄扬声器,能通过拍摄播放中的扬声器位移信息,采集声音震动频率,根据不同时刻下标志物的位置还原声音波形,实现音频信号的采集和声音重构,从而实现从视频信号向音频信号的转移,此方法适用于嘈杂环境或无录音设备环境中需要收集指定音频信号的场景,还可根据需要将重构的音频信号用于语音识别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觉传感器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仿生高速脉冲式图像传感器,利用仿视网膜脉冲成像的方法,使相机能捕捉达到声音频率的高速位移。
背景技术
在嘈杂环境或者没有录音设备的条件下采集指定的音频信息有一定困难,方法之一是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音频设备的位移,重构出声音信号。高速摄像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高速目标的快速、多次采样,具有实时目标捕获、图像快速记录、即时回放、图像直观清晰等突出优点,广泛应用于军工、科研实验、航空航天、工业生产、影视广告、体育竞技、大众生活等方面。高速相机不但可用于图像记录,也用于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传统测量、生产过程检测及质量控制等。在各种行业的需求的带动下,人们对高速摄像机的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帧频的不断提升,数据量将会同比增长,由此带来的巨大数据传输压力和芯片功耗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受生物视觉传输机制的启发,采用脉冲式仿生高速图像传感器,能从源头减少数据量,在相同数据量下帧频提升8倍,能达到拍摄音频设备并实现音频重构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高速相机的音频信号采集方法,利用仿生高速脉冲式图像传感器拍摄扬声器,能通过拍摄播放中的扬声器位移信息,采集声音震动频率,实现音频信号的采集和声音重构,从而实现从视频信号向音频信号的转移,此方法适用于嘈杂环境或无录音设备环境中需要收集指定音频信号的场景。
如图1所示,基于生物视觉原理,通过研究生物视网膜的感光机制,将生物视觉触发和传递机理抽象出理论模型,再与半导体光电技术相结合,采用仿视网膜的脉冲成像方法,可实现在相同数据带宽条件下,压缩数据量,从而使帧频得到有效提升;采用基于硅光电和集成电路技术,模仿人类视网膜的高速脉冲视觉机制;采用像素阵列异步探测和超高速扫描读出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建立基于脉冲成像的高速、低数据率脉冲成像系统架构和模型;传感器由像素阵列、行选通电路、时间标签、参考电压、列级数字缓冲器、高速输出接口以及逻辑控制构成。
其中像素阵列尺寸为400列,250行,每个像素在复位后开始积分光生电荷,当积累量达到所设定的阈值,像素产生脉冲;脉冲输出后像素复位,重新开始积分光生电荷;像素产生两次脉冲之间的间隔由光强度的大小决定,可通过测量两次间隔还原光强信息;高速脉冲传感器芯片像素单元的曝光与读出相互无关,像素单元的光电二极管持续接受光电流,其后的比较器实时比较是否达到触发阈值;当比较器达到阈值,存储器将当前的时间标签记录下来;行选通电路以400ns的行周期由上至下不断扫描各行像素,无论像素是否触发;对于单个像素来说,当该像素数据被扫描读出后,如果已经触发,则读出后进行复位;若未触发,则读出后继续积分光电流;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是像素结构简单,逻辑易于实现。
将此传感器用于拍摄扬声器,如图2。若扬声器的位移被其外壳遮挡而影响观察,可以采用纸片等轻小标志物贴在震动部分,测量时使标志物和镜头平行,这样可以使检测到的震动最明显。用扬声器不同时刻的位置还原声音的频率曲线,恢复可得到音频信号。
一种基于高速相机的音频信号采集方法,仿生脉冲式图像传感器通过触发脉冲数据来还原物体本来的运动,在同样数据率下能把帧频提升8倍,实现高速成像;在环境嘈杂或者没有录音设备的情况下,此种方法能采集到指定的声音信息,实现视频向音频的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仿生脉冲式图像传感器基本结构图;
图2是视频转音频信号系统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未经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84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