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裂解性能强的蛭弧菌诱变株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91698.3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3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鹏;陈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3/00;A61K35/741;A61P31/04;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崔红丽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裂解 性能 弧菌 诱变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株裂解性能强的蛭弧菌诱变株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领域。所述蛭弧菌诱变株为Bdellovibrio sp.BDN‑1F2,于2018年6月11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GDMCC NO:60385。本发明利用Co60辐照诱导突变法以增强蛭弧菌的裂解性能,有效地提高了蛭弧菌对革兰氏阴性以及阳性致病菌的裂解能力,拓宽了蛭弧菌的应用范围、更好地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对本发明蛭弧菌诱变株的裂解性能进行检验证实可裂解原来不能裂解的两株致病弧菌,且增强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裂解能力,为更多以阳性菌为宿主的蛭弧菌分离及性能增强提供了方法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Co60辐射诱变在增强一株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寄生宿主的蛭弧菌裂解性能中的应用,尤其涉及一株裂解性能强的蛭弧菌诱变株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蛭弧菌是一类能够裂解其它细菌的小型细菌,它可以寄生并裂解大多数科、属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对一些致病菌的裂解作用使其具有了重要的价值。因此大多数蛭弧菌的培养均选择革兰氏阴性菌为宿主,常用的如大肠杆菌。
蛭弧菌的生长繁殖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包括宿主。首先要有足够数量的宿主菌,才能够保证蛭弧菌与宿主菌的碰撞、粘附和侵入并完成生活史,否则蛭弧菌没有机会碰撞、粘附、侵入并裂解宿主,会造成自身能量消耗过多而死亡。如宿主为致病或潜在致病菌,则有潜在致病的风险。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选择以游泳体的形式以制备微生态制剂。但是,游泳体制备较繁琐,且极易死亡,极难存活。故在生产实践中几不可能执行。另一可能,则是转变蛭弧菌的宿主为有益或至少无害的革兰氏阳性菌。
目前研究表明,蛭弧菌可裂解革兰氏阴性菌,而不能裂解革兰氏阳性菌。纵使可裂解极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其裂解能力也非常之弱。
本实验室成功分离出一株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寄生宿主的蛭弧菌(Bdellovibrio sp.)BDN-1,对26株致病菌及一株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ATCC17749和一株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ATCC 17802共28株致病指示菌的裂解率为68%,对其中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的裂解率为75%,对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的裂解率为50%。其中26株致病菌裂解谱在文献“201711333688.5、一株海洋蛭弧菌及在氨苄青霉素下促进蛭质体形成的应用”中公开。因此,增强裂解性能是该蛭弧菌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
野生型蛭弧菌,因其自身的性能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故有改善的必要。微生物诱变育种以诱变的手段改变目标微生物的遗传结构,进而筛选出优良菌种,有效应用于工业生产。
因此,对以有益或至少无害的革兰氏阳性菌为宿主的蛭弧菌进行诱变育种,增强其裂解性能,对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诱变育种多以紫外诱变为主,但其突变率不高且需要多次累积突变,极易回复。而Co60辐照诱变能获得较高的突变率和较宽的突变谱,且不易回复。但是通过Co60辐照诱变以达到增强蛭弧菌裂解性能的研究,目前尚无任何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裂解性能强的蛭弧菌诱变株。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蛭弧菌诱变株的应用。
本发明以Co60辐照诱变的方法为手段,以增强蛭弧菌裂解性能为目的,提供一种Co60辐照诱导突变在增强一株蛭弧菌裂解性能中的应用。以有效提高以革兰氏阳性菌为宿主的蛭弧菌对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裂解能力,并拓宽对革兰氏阳性菌的裂解,更好地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16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